应急管理专业大学有哪些(最新排名榜一览2025)

发布:2024-10-01 08:50:42 新高考网

一、应急管理专业大学有哪些

在最新应急管理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24所学校上榜!

应急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暨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第二档(A级):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第三档(B+级):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四档(B级):沈阳建筑大学、石河子大学、安徽建筑大学。

应急管理专业大学有哪些(最新排名榜一览)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应急管理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二、应急管理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2025最新)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应急管理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暨南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中国矿业大学和河海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开设院校地区专业评级
1暨南大学广州应急管理A+
2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应急管理A+
3河海大学南京应急管理A
4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应急管理A
5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应急管理B+
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应急管理B+
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应急管理B+
8湖南工商大学长沙应急管理B+
9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应急管理B+
10西北大学西安应急管理B+
11济南大学济南应急管理B+
12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应急管理B+
13湘潭大学湘潭应急管理B+
14江西理工大学赣州应急管理B+
15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应急管理B
16石河子大学石河子应急管理B
17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应急管理B
18西华大学成都应急管理B
19集美大学厦门应急管理B
20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应急管理B
21无锡学院无锡应急管理B
22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应急管理B
23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潍坊应急管理B
24南昌工程学院南昌应急管理B
共24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应急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前三的大学简介

NO1、暨南大学(排名第一)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科研实力逐步增强,现设有国家部省级科研机构145个。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学校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Science》《Cell》等发表论文8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SCI等权威索引收录的国际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近5年,学校人文社科领域共获批国家级重大项目49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3项,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排名全国高校第四位,202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首位;现有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等国家级文科平台,有国家话语体系研究中心等10多个省级研究平台;同时,人文社科领域高端成果不断涌现,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130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近10篇,在SSCI、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

NO2、中国矿业大学(排名第二)

中国矿业大学应急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伴随着历史的风雨,历经时代的沧桑,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学校的发展史是与国家同向共进、与行业休戚与共、与地方同频共振的一部奋斗史。114年来,历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经艰辛,颠沛流离,却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矿大精神。在旧中国,学校把“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把“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作为神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崇德尚学”的校训,“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校风。

NO3、河海大学(排名第三)

河海大学应急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8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4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以保障国家水安全为己任,聚焦大江大河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紧密结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南水电开发、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实现一系列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产出。2010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