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药学类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2025最新名单)

更新:2025-05-11 14:13:28 新高考网

天津中药学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天津招生中药学类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8所。在本省,只有天津中医药大学1所高校开设了中药学类专业;而在省外,有7所高校面向天津市招生中药学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中国药科大学。

天津中药学类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2025最新名单)

一、天津中药学类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天津市招生中药学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天津中药学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在天津招生中药学类专业的省内本科批院校只有天津中医药大学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93分。

排名学校名称招生专业批次分数线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类本科A593

2、天津中药学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天津招生中药学类专业(综合)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7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中国药科大学(631分)、沈阳药科大学(606分)、南京中医药大学(598分)、广州中医药大学(592分)、河南中医药大学(567分)。

排名学校名称招生专业批次分数线
1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类本科A631
2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类本科A606
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类本科A598
4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类本科A592
5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类本科A567
6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类本科A565
7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类本科A527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天津市招生中药学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天津招生中药学类专业的大学简介

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2020年获批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17年、2022年连续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唯一一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校以中医药为主体,设有医、理、文、管、工、教育6个学科门类,共计32个本科专业。拥有中药学“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和针灸推拿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9个天津市重点学科,2个天津市一流学科,3个天津市顶尖学科,3个天津市优势特色学科群,6个天津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化学进入ESI前1%。

2、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近年来,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1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3门、江苏省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90门次、江苏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4种,编著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1种,所有校级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均为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质的课程资源、教材及教学体系被全国各药学院校学习借鉴。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首批获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高校之一,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

3、沈阳药科大学

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无涯创新学院、文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5214人(博士生652人、硕士生4562人)、本科生9900人、成人函授生11112人。学校荟萃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教职工1167人,其中专任教师689人,正高级职称159人(教授156人),副高级职称260人(副教授260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药学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8人,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6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1人,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第二批人选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45人,“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18人,青年拔尖人才18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4个,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秉承“以药学研究为特色,向大健康产业全域延伸”的发展思想,建成了集科技创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药品监管服务于一体的“3+1”型药物创新体系。体系拥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59个,包括国家药物创新综合性平台、国家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智能药物递送系统设计与评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涵盖了新药临床前研发完整技术链,部分功能与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