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更新:2025-04-10 11:57:39 新高考网

内蒙古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内蒙古招生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5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一、内蒙古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内蒙古招生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内蒙古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内蒙古招生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5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太原理工大学(552分)、长春理工大学(522分)、江苏科技大学(503分)、中北大学(500分)、长春电子科技学院(民办)(335分)。

排名学校名称招生专业批次分数线
1太原理工大学智能感知工程本科一批552
2长春理工大学智能感知工程本科一批522
3江苏科技大学智能感知工程本科一批503
4中北大学智能感知工程本科一批500
5长春电子科技学院(民办)智能感知工程本科二批335

二、在内蒙古招生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的大学简介

1、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

勇于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担当作为。学校始终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了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防科技创新组成的创新体系,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现代光学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未来技术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在北斗工程、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目前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10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180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研仪器研制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重大重点研究任务。学校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建有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着力推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研制开发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电检测设备、生物医疗仪器、特效电影等高科技产品,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长春市建设“芯光产业园”“珩光产业园”“理光产业园”;借助华东和西南区位优势,设立重庆研究院、中山研究院,积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助力。代建代管的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专业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综合实力在第三方评价机构USNews2023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30位,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位列中国高校第137位。

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多源合流,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源自1933年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53年组建成立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于1970年迁至镇江,1971年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校曾隶属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管理,1999年调整为中央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同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学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2023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长远奋斗目标。

3、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双共建,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办于1941年,前身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

建校80余年来,学校秉承“致知于行”校训,弘扬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为内涵的“太行精神”, 以“服务国防、服务地方”为己任,已经为国家培养输送了 30 万余名又红又专、具有人文素养、国防底蕴、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宽广视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他们遍布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各条战线,书写了服务国防、服务社会的光辉篇章。

相关推荐: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大学有哪些(2025最新排名榜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