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甘肃招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16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苏州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甘肃省招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在甘肃招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6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苏州大学(546分)、东华大学(519分)、天津工业大学(508分)、陕西科技大学(480分)、西安工程大学(473分)、南通大学(468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452分)、北京服装学院(444分)、大连工业大学(425分)、盐城工学院(410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苏州大学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546 |
2 | 东华大学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519 |
3 | 天津工业大学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508 |
4 | 陕西科技大学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480 |
5 | 西安工程大学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473 |
6 | 南通大学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468 |
7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452 |
8 | 北京服装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444 |
9 | 大连工业大学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425 |
10 | 盐城工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410 |
11 | 闽江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407 |
12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400 |
13 | 嘉兴南湖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398 |
14 | 惠州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395 |
15 | 辽东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378 |
16 | 烟台南山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批 | 355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甘肃省招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闽江学院
闽江学院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1984年创办的闽江职业大学(简称“闽大”,含2001年并入的福州工艺美术学校),2010年,爱国华侨蔡继琨先生创办的福建音乐学院并入闽江学院。学校现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A类)、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7万人,专任教师100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95%(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45.3%)。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68人(含柔聘),省级教学、科研团队12个。校园总面积2296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1.9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79亿元,各类纸质图书208.02万册,电子图书226.13万册。
2、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坐落在呼和浩特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法、文、经、艺术相结合,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在校生27800余人,其中本科生226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100余人,来华留学生77人。现有22个教学单位,66个本科招生专业,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现有20个国家级、10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本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有3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有2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校外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9个国家级、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9门国家级、36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有1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有20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9名自治区教学名师,12名自治区教坛新秀。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近20万名优秀人才,他们以“为人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务实”的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3、辽东学院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黄海之滨,坐落在英雄的抗美援朝出征地、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是距离国境线最近的国门大学,是全国唯一具备沿边、沿海、沿江区位特点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多年以来,学校立足地方、服务辽宁、面向东北、走向全国、对接国际,坚持走“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之路,努力建成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数据提供日期:2023年10月(党政办公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