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程力学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吉林招生工程力学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16所。在本省,有2所高校开设了工程力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吉林大学;而在省外,有16所高校面向吉林省招生工程力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大连理工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吉林省招生工程力学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吉林本省开设工程力学专业(理工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2所,排名前二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吉林大学(558分)、吉林建筑大学(364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吉林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558 |
2 | 吉林建筑大学 | 工程力学 | 二批A | 364 |
在吉林招生工程力学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6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大连理工大学(中外合作)(531分)、四川大学(594分)、湖南大学(571分)、中国农业大学(566分)、河北工业大学(533分)、太原理工大学(527分)、中国矿业大学(徐州)(525分)、青岛理工大学(489分)、中北大学(477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473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大连理工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596 |
2 | 四川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594 |
3 | 大连理工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588 |
4 | 湖南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571 |
5 | 中国农业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566 |
6 | 河北工业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533 |
7 | 大连理工大学(中外合作)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531 |
8 | 太原理工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527 |
9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525 |
10 | 青岛理工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489 |
11 | 中北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477 |
12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473 |
13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工程力学 | 一批A | 465 |
14 | 兰州理工大学 | 工程力学 | 二批A | 423 |
15 | 太原科技大学 | 工程力学 | 二批A | 413 |
16 | 河北工程大学 | 工程力学 | 二批A | 399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吉林省招生工程力学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6264人,其中教授2409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外聘杰出教授4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6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入选专家152人。
2、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琢玉的岳麓山,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称。
学校现有教职工4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余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297人次,其中两院院士全职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国防科技工业局创新团队1个。
3、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教育部、应急管理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国家批准的研究生院。学校现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园,占地4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文献2000多万册(件)。学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设23个学院,74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600余人,各类博士、硕士研究生13300余人,留学生68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10000余人;有教职工3450余人;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另设有1个独立学院徐海学院。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学校拥有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39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在深圳、北京、新疆、贵州等地分别设立深圳研究院、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西部能源研究院、贵州研究院,在校内组建碳中和研究院、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3个交叉学科直属科研机构,与徐州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6个对外合作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在2022年获批国家部委推荐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1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3年到账科研经费12.6亿元。
相关推荐:
江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2025最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