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电气类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更新:2025-03-04 15:25:41 新高考网

甘肃电气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甘肃招生电气类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19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华南理工大学。

甘肃电气类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一、甘肃电气类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甘肃省招生电气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甘肃电气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甘肃招生电气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9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华南理工大学(594分)、四川大学(582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571分)、北京交通大学(563分)、上海大学(529分)、西安理工大学(518分)、浙江工业大学(517分)、东北林业大学(512分)、贵州大学(512分)、燕山大学(510分)。

排名学校名称招生专业批次分数线
1华南理工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94
2四川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82
3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电气类本科批571
4北京交通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63
5上海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29
6西安理工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18
7浙江工业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17
8东北林业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12
9贵州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12
10燕山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10
11东北农业大学电气类本科批504
12陕西科技大学电气类本科批499
13长江大学电气类本科批485
14湖南工业大学电气类本科批470
15上海电机学院电气类本科批442
16宁波诺丁汉大学电气类本科批440
17宁波诺丁汉大学电气类本科批433
18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类本科批427
19重庆移通学院电气类本科批365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甘肃省招生电气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甘肃招生电气类专业的大学简介

1、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自动化与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系统科学学院、国家保密学院、詹天佑学院(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威海国际学院等20个学院。

2、东北农业大学

学校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1个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12个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8个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5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

学校占地面积50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4亿元,为首批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主办期刊《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乳品工业》《黑龙江纺织》《中国马铃薯》《饲料博览》《大豆科技》《乳品与人类》《农业经济与管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3、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及“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是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和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9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本科专业70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农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拥有“长江学者” “杰青”“优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省级各类人才百余人;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领域1个,A类学科1个,B类学科5个,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院士创新团队9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学位列1.94‰,化学位列2.46‰,工程学位列3.16‰,农业科学位列4.6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