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学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河南招生法学类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20所。在本省,有2所高校开设了法学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河南师范大学;而在省外,有18所高校面向河南省招生法学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厦门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河南省招生法学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河南本省开设法学类专业(文史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2所,排名前二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河南师范大学(578分)、河南科技大学(576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河南师范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578 |
2 | 河南科技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576 |
在河南招生法学类专业(文史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8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厦门大学(645分)、山东大学(637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636分)、中南大学(632分)、华南理工大学(631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628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28分)、中央民族大学(625分)、华中师范大学(624分)、安徽大学(614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厦门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45 |
2 | 山东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37 |
3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36 |
4 | 中南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32 |
5 | 华南理工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31 |
6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28 |
7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28 |
8 | 中央民族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25 |
9 | 华中师范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24 |
10 | 安徽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14 |
11 | 武汉理工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12 |
12 | 南昌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09 |
13 | 湘潭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603 |
14 | 武汉科技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591 |
15 | 长江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585 |
16 | 西南科技大学 | 法学类 | 本一批 | 577 |
17 | 重庆工商大学 | 法学类 | 本二批 | 563 |
18 | 肇庆学院 | 法学类 | 本二批 | 538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河南省招生法学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位于豫北名城新乡市,北依巍巍太行,南濒滔滔黄河,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国家“111计划”实施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和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拔尖人才辈出。建校以来,曹理卿、郝象吾、孙祥正、赵新吾、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明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卢锦梭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治学。近年来,又涌现出王键吉、鲁公儒、徐存拴、郭宗明、常俊标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在岗教职工320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百人计划、长江学者、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根据近几年的中国大学评价,我校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师绩效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
2、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高校。学校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
3、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近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立项数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其中202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8项,居全国第28位;建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收藏徽州文书近8万件,牵头成立省高校创新联盟,协同省内高校成立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文献等分中心,引领带动全省高校徽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5项;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名单;建成战国竹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安大简”首期成果成书目前最早《诗经》版本,发布二期最新研究成果《论语》中两篇重要文献;《群舒文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家单位一同入选第一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成方以智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方以智全书》填补相关领域重大空白。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39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