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生物信息学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山东招生生物信息学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10所。在本省,有4所高校开设了生物信息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齐鲁师范学院;而在省外,有6所高校面向山东省招生生物信息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华中农业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山东省招生生物信息学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山东本省开设生物信息学专业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4所,排名前三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齐鲁师范学院(497分)、济宁医学院(495分)、德州学院(492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齐鲁师范学院 | 生物信息学 | 1段 | 497 |
2 | 济宁医学院 | 生物信息学 | 1段 | 495 |
3 | 德州学院 | 生物信息学 | 1段 | 492 |
4 | 枣庄学院 | 生物信息学 | 1段 | 488 |
在山东招生生物信息学专业(综合)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6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华中农业大学(603分)、重庆医科大学(589分)、哈尔滨医科大学(573分)、福建农林大学(555分)、吉林农业大学(506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华中农业大学 | 生物信息学 | 1段 | 603 |
2 | 重庆医科大学 | 生物信息学 | 1段 | 589 |
3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生物信息学 | 1段 | 573 |
4 | 福建农林大学 | 生物信息学 | 1段 | 555 |
5 | 吉林农业大学 | 生物信息学 | 1段 | 506 |
6 | 赣南医学院 | 生物信息学 | 1段 | 492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山东省招生生物信息学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齐鲁师范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8年的华东大学教育学院;1949年由山东益都(青州市)迁址至山东济南;1960年更名为山东教育学院;2010年改制更名为齐鲁师范学院。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全面强化专业建设,着力打造以新师范教育为主体、新工科新文科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结构布局,设有50个普通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18个师范类专业,14个“四新”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资助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1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在省内高校居于前列。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总成绩连续4年排名全省前列。
2、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学科优势特色明显。首轮“双一流”成效评价,学校整体建设9项评价指标中,7项指标为第一档。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再次滚动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1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社会科学等6个门类。其中,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3、重庆医科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2015年成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现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博士生导师386人,硕士生导师1586人。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海外延揽高层次人才,成建制引进多个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团队,加强本土人才引导与培育,逐步构建起“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形成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强劲动力。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61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1100人次。现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800余人,人才塔基和师资蓄水池作用日益明显,人才队伍活力不断增强。
相关推荐:
甘肃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大专院校排名及分数线(2024最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