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供应链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更新:2025-04-30 19:38:42 新高考网

新疆供应链管理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新疆招生供应链管理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7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新疆供应链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一、新疆供应链管理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新疆招生供应链管理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新疆供应链管理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新疆招生供应链管理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7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华北电力大学(北京)(536分)、北京物资学院(435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421分)、重庆科技大学(383分)、河南工业大学(381分)。

排名学校名称招生专业批次分数线
1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供应链管理本科一批536
2北京物资学院供应链管理本科一批435
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供应链管理本科一批421
4重庆科技大学供应链管理本科二批383
5河南工业大学供应链管理本科二批381
6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供应链管理本科二批357
7重庆财经学院供应链管理本科二批340

二、在新疆招生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大学简介

1、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10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研究生1.2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拥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65个。图书馆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实体馆藏总量258.1万册(件);各类数据库总库60个,电子期刊5.1万种累计102.78万册,电子图书累计210万册。

3、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农学、医学、法学和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建于1956年,前身分别是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和郑州机器制造学校。中央粮食干部学校诞生于北京,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粮食类院校,1960年迁至郑州,相继更名为郑州粮食学院、郑州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郑州机器制造学校,相继更名为郑州机械专科学校、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机电部、机械部。1998年,两校转为河南省管理,2004年,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签约共建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3年作为第二单位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2022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学科领域优先发展”规划高校。

现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信息处理与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粮食储藏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粮食物流培训与研究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精深加工研究所(郑州)、中原食品实验室、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粮食经济研究中心等65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物流研究中心、媒介生态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超硬材料及制品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个地厅级科技平台;校内还有粮仓建筑研究所、物流研究所等77个校级学术研究机构和100余个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