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法学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辽宁招生法学类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13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厦门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辽宁省招生法学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在辽宁招生法学类专业(文史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3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厦门大学(645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635分)、山东大学(632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30分)、中南大学(621分)、华南理工大学(619分)、中央民族大学(618分)、武汉理工大学(602分)、安徽大学(600分)、湘潭大学(599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厦门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645 |
2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635 |
3 | 山东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632 |
4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630 |
5 | 中南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621 |
6 | 华南理工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619 |
7 | 中央民族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618 |
8 | 武汉理工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602 |
9 | 安徽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600 |
10 | 湘潭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599 |
11 | 武汉工程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569 |
12 | 长江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564 |
13 | 河南科技大学 | 法学类 | 本科 | 549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辽宁省招生法学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中南大学
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和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
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数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经济学与商学等19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居全球前千分之一。
2、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世称“红色甲工”);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是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2023年跻身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50强。
学校以雄厚的原始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建有30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42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09年以来以第一专利权人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3、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4个学科进入前3‰);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3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437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142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全职引育“国家杰青”“万人领军”等国家级领军人才7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523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7个高端创新平台以及安徽省实验室等38个省级科研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新光波导材料”研究成果刊载在Science期刊;学校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位居省属高校本级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46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
天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2024最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