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传媒大学在湖南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发布:2023-03-23 08:38:56 新高考网

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在各省的招生录取数据已经公布了,那么中国传媒大学今年(2022年)在湖南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今年考取难度怎么样,好考吗?

2022中国传媒大学在湖南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以下为新高考网列出的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在湖南招录的详细数据,包含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位次、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专业学费等,供考生家长们参考,指导2023年的高考志愿填报。

一:2022中国传媒大学在湖南录取分数线(官方最新)

根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2年高考招录数据,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在湖南录取分数线为:

1、历史类: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在湖南(本科)录取最低分597分,最低位次1144;

2、物理类: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在湖南(本科)录取最低分597分,最低位次9240;

年份科目录取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历史类本科597 / 1144451
2022物理类本科597 / 9240414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二:2022中国传媒大学在湖南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

包含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在湖南招生专业名称以及对应的计划人数、学费等。

1、历史类(2022湖南本科)

专业名称计划数(湖南)学费
数字经济 25000
汉语言 25000
传播学 35000
网络与新媒体 25000
文化产业管理 25000
传播学 (中外合作办学)265000
广告学 (中外合作办学)371000
汉语国际教育 2500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2、物理类(2022湖南本科)

专业名称计划数(湖南)学费
新闻学 (数据新闻方向)25000
广告学 35000
广告学 (计算广告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25000
网络与新媒体 (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25000
工商管理 25000
电子信息工程 25500
通信工程 25500
广播电视工程 35500
人工智能 25500
数字媒体技术 35500
数字媒体技术 (游戏设计技术方向)25500
智能科学与技术 35500
网络空间安全 25500
艺术管理 28000
传播学 (中外合作办学)265000
智能科学与技术 (办学地点中国传媒大学考文垂学院(海南))(中外合作办学)4100000
政治学与行政学 (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方向)25000
市场营销 (品牌管理方向)25000
电子信息工程 25500
智能装备与系统 (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35500
数字媒体技术 25500
网络空间安全 35500
英语 (需外语口试合格)(该专业只招收中学阶段学习英语语种的考生)2600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中国传媒大学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84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是国家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国家广告研究院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32个校级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