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山西医科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在各省录取最低分」

发布:2025-04-25 20:47:44 新高考网

山西医科大学2024年的高考招生工作已经结束,最新录取投档线已对外公布,那今年山西医科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山西医科大学官网权威发布整理的:2024年山西医科大学在各省市录取分数线及位次排名一览表,欢迎2025年考生高考志愿填报参考!

2024山西医科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在各省录取最低分」

2024年山西医科大学录取分数线:

一、山西医科大学录取分数线2024(在本省)

山西医科大学2024年在山西省(普通类本科一批A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理科562分。

山西医科大学2024年在山西省(普通类本科二批A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理科490分、文科482分。

二、山西医科大学录取分数线2024(在外省市)

1、在重庆市(普通类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为:物理类536分、历史类508分。

2、在上海市(普通类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为:综合类517分。

3、在浙江省(普通类平行录取一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综合类536分。

4、在湖北省(普通类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为:物理类582分、历史类513分。

5、在甘肃省(普通类本科批C段)最低录取分数为:物理类569分、历史类519分。

三、山西医科大学2024年录取分数线一览表(官方最新发布)

包含2024年山西医科大学在各省市录取的最低分、最低位次,包含单列类(选考外语)、护理类等。

省份科目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浙江(平行录取一段)综合536126861492
新疆(本科一批)理科464-390
新疆(本科二批)理科351-262
单列类(选考外语)(文科)340-304
单列类(选考外语)(理科)336-262
山西(本科一批A段)理科56218722506
山西(本科二批A段)理科49053194418
文科48214950446
黑龙江(本科批)历史类48011847410
物理类54521168360
安徽(本科批)物理类56055097465
历史类53915587462
四川(本科一批)理科53983354539
四川(本科二批)理科52995844459
文科45776813457
云南(本科一批)文科5777146550
理科50647041505
湖北(本科批)物理类58226991437
历史类51318274432
护理类(物理类)56538007437
护理类(历史类)53512714432
福建(本科批)物理类57328051449
历史类50711271431
贵州(本科批)物理类44496322380
历史类51913579442
河北(本科批)历史类53421854449
物理类53178429448
陕西(本科二批)理科47163934372
文科48814276397
内蒙古(本科一批)理科49023896471
文科5173782478
河南(本科一批)理科55468050511
文科52225181521
河南(本科二批)理科502144581396
文科52424082428
海南(本科批)综合6218571483
天津(本科批A段)综合58914469475
辽宁(本科批)物理类49854005368
历史类47614908400
青海(本科一段)理科38910781343
文科4293542411
广西(本科批)物理类56917443371
历史类49118662400
广东(本科批)物理类53492402442
甘肃(本科批C段)物理类56911014370
历史类5196353421
北京(本科批)综合52027728434
重庆(本科批)物理类53640667427
历史类50813275428
宁夏(本科一批)理科4708177432
文科5003194496
宁夏(本科二批)理科44312278371
文科4883998419
江西(本科批)物理类57422796448
历史类54013281463
山东(普通类一段)综合502174187444
湖南(本科批)物理类55637268422
历史类52416246438
上海(本科批)综合51715249403
江苏(本科批)物理类58147277462

附:山西医科大学简介

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19年创建于古城并州。1932年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希腊、瑞士等国家的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了“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海外培养计划”,开展了“硕士研究生 1+1+1 联合培养”等项目;广泛开展师生交流和国际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