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大学,学校办学实力强,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共开设18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那么安徽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排名怎么样?学什么专业好?
1、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地理科学、历史学、英语、电子信息工程、音乐学、化学、生物科学、数字经济。
2、安徽省级特色专业15个:自动化、物理学、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美术学、工艺美术、新闻学、动画、摄影、数学与应用数学、秘书学、经济学、影视摄影与制作、土地资源管理。
3、学科评估(第四轮):B(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B-(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C+(体育学、地理学、生物学、音乐与舞蹈学)、C(中国史、数学、物理学、美术学)、C-(哲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
这些都是安徽师范大学优势特色专业,是本校排名最好的专业,也是志愿填报热门选择的专业,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前景都不错!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安徽师范大学专业排名榜,欢迎参考!
安徽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研究型):运动训练(全国第5名)、地理科学(全国第6名)、教育学(全国第8名)、历史学(全国第20名)、思想政治教育(全国第22名)、汉语言文学(全国第28名)、播音与主持艺术(全国第4名)、秘书学(全国第5名)、学前教育(全国第9名)、工艺美术(全国第12名)。
专业档次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
A+ | 5 | 运动训练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6 | 地理科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8 | 教育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0 | 历史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2 | 思想政治教育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28 | 汉语言文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4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5 | 秘书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9 | 学前教育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2 | 工艺美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12 | 音乐表演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3 | 材料化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3 | 舞蹈表演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地理信息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17 | 财务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8 | 土地资源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8 | 音乐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20 | 统计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22 | 旅游管理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2 | 广告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2 | 心理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3 | 体育教育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5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27 | 经济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29 | 俄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0 | 新闻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0 | 生物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1 | 小学教育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3 | 物理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5 | 美术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6 | 生物科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9 | 化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1 | 社会工作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49 | 法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6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57 | 英语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6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89 | 电子信息工程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12 | 会计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9 | 休闲体育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2 | 世界史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5 | 网络与新媒体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6 | 酒店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7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9 | 雕塑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29 | 生态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5 | 法语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4 | 教育技术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5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47 | 动画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0 | 社会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7 | 艺术设计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58 | 汉语国际教育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65 | 应用心理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69 | 物联网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81 | 公共事业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88 | 物流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96 | 日语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12 | 应用化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14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20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26 | 行政管理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33 | 环境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41 | 通信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50 | 软件工程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180 | 自动化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1.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研究地域与人们生活关联的一门学问。研究大致分为两大领域,即以地形、地质、气候、海洋等自然环境为对象的自然地理学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为对象的人文地理学。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大量地理应用方面的研究,学习者会接触到有关地质、勘探、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等等多方面的知识。
2.历史学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3.英语
英语是国际指定的官方语言(作为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一语言,也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使用者人数。
4.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
5.音乐学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音乐学除了基本的研究对象外,还研究历史和现在的一切个人和民族的音乐行为,即音乐的生理行为、创造行为、表演行为、审美行为、接受行为、和学习行为。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唯一)、全国首批省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现有教职工2712人(不含“三附”),其中专任教师1889人,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职工1063人。学校拥有院士1人,聘任院士2人,拥有“长江”7人,国家“杰青”9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千人”2人,中科院“百人”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优青”4人,海外“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5人,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等3人,共有在职的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荣誉)教师600余人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1个,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级教坛新秀45人。各类在籍学生56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0400余人、研究生78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70余人)、留学生19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18000余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