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AI学院的双一流大学有:北京大学的智能学院,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的高瓴人工智能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京邮电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同济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院,东南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吉林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等等。
当ChatGPT让日常聊天有了“智能大脑”;当人脸识别让安防有了“火眼金睛”;当脑机接口让人类交互有了“意识直连”......这波AI狂潮,早已不是科幻剧本!人工智能已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日常。
全国高校早已捕捉到了 AI 的 潜力!根据《2024年中国高校数字化发展报告》超68%高校已开设AI领域,双一流院校更是全员"参战"成立专属AI学院/研究院。那么开设AI学院的双一流大学有哪些?这些院校又有哪些特色呢?培养的方向是什么呢?接下来的内容将为你揭晓。
以下是部分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的“双一流”高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学院/研究院名称 |
---|---|---|
1 | 北京大学 | 智能学院 |
2 | 清华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3 | 上海交通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4 | 中国人民大学 |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
5 | 西安交通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6 | 华中科技大学 |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
7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8 | 京邮电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9 | 南京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10 | 同济大学 | 人工智能研究院 |
11 | 东南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
12 | 吉林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13 | 复旦大学 |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 |
14 | 天津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15 | 南开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1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1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
18 | 北京科技大学 | 人工智能研究院 |
19 | 苏州大学 | 人工智能研究院 |
2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
21 | 重庆邮电大学 | 与科大讯飞共建﹣人工智能学院 |
22 | 南京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
23 | 南京邮电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24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25 | 中山大学 | 人工智能研究院 |
26 | 湖南工业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27 | 北京交通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28 | 湖南大学 | 机器人学院 |
29 | 西南政法大学 | 人工智能法学院 |
30 | 山东科技大学 | 与腾讯云共建﹣人工智能学院 |
31 | 河北工业大学 |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
32 | 天津师范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 |
33 | 重庆理工大学 | 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 |
34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
35 | 长春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
36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与腾讯云共建﹣人工智能学院 |
37 | 大连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 |
38 | 福州大学 | 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
39 | 浙江理工大学 | 人工智能研究院 |
40 | 江西财经大学 |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
下面就带大家好好了解下这些双一流高校的AI学院。
作为综合类顶尖学府,北大凭借齐全的学科门类,为人工智能学院打造了独特优势 —— 以 “AI+X” 为核心特色,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医工多学科深度融合。
在课程层面,学院既夯实 AI 理论、算法等硬核基础,又开设与哲学、法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结合的特色课程,比如学生可参与研发 AI 辅助医疗诊断系统,或用 AI 结合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预测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全方位培养能适配不同场景的复合型人才。
科研与教学融合是另一大重点,学院 “通班” 项目构建了完整的科研实训体系:从人工智能初级研讨班引导科研思维,到三门人工智能系统实践课提升动手能力,再到大四毕业设计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闭环,让学生全程接轨科研前沿。
优质的培养模式也带来了亮眼的就业前景:学院与华为、联通、快手、京东、阿里等 20 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实习与就业机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极具竞争力,成为各领域争抢的优质人才。
作为国内理工科领域的领军者,清华大学凭借深厚的科研积淀与卓越的学科实力,为人工智能学院构筑强劲优势,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核心”与“人工智能 +”两大前沿方向,深度融合多学科资源。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一方面,着重夯实人工智能核心领域的硬核知识体系,打造涵盖理论与算法、具身智能等多领域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 +”的跨学科融合,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强大的多学科资源优势,开设与 AI 安全治理、公共卫生医药、智能汽车与制造、能源及环境等众多领域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同时,学院开设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教育项目,采用导师组轮转培养模式,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极高的竞争力,能够进入互联网大厂(如腾讯、阿里)、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三大双一流学科,筑牢发展根基。
学院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堪称卓越,坐拥全国唯一教育部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 AI 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还汇聚 7 个国家级、4 个教育部、5 个上海市平台,形成 “学科交叉 + 产教融合” 的独特科研生态。整体纳入工科 “致远荣誉计划” 与 “国智计划”,构建 “致远 +” 模式 —— 小班制保障个性化指导,导师制引领学术与职业发展,贯通制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打破传统教学局限。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与产业,学院合作产业同样亮眼,与央视总台、华为、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云天励飞、壁仞科技、第四范式等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公建覆盖 “底层到应用、硬件到软件” 的教研大平台,让 AI 学习紧贴产业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实力已获全球硬核认可,在国际计算机权威排行榜 CSRankings 中,其人工智能整体实力稳居世界前列;更在互联网与信息检索方向展现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第一,诠释了 “国际顶尖 AI 强院” 的成色!
学院科研平台同样顶尖,不仅重点打造 “新一代智能搜索与推荐”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模型与智慧治理”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核心科研载体,还联合中国科协、中国外文局、联通、快手、百川智能等机构与企业,共建多个特色实验室。
并且针对文科生需求,学院专门推出 “人工智能与数字社会” 荣誉辅修项目,开设 “新文科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分析” 等通识课,还有 “AI+” 系列创研课程。哪怕是文科背景的学生,也能轻松入门 AI,掌握跨学科应用能力,打破 “AI 只属于理科” 的刻板印象。
学院产业合作密集,与 20 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合作名单涵盖华为、快手、百度、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实现 100% 全覆盖。学生既能参与企业真实科研项目,推动成果转化,又能积累实战经验,为未来就业铺路,实现 “科研 + 就业” 双向提升。
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学院背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30 余年的人才培养经验,在 AI 领域根基扎实,成为我国高水平 AI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人工智能学院科研实力强劲,这得益于国家级平台的强力加持。学院拥有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视觉信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这三大国家级平台,全方位为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顶级支撑。
学院培养模式精准且选拔培养双严格。选拔上“优中选优”,从高考学生、少年班和入校新生中选拔数理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对人工智能兴趣浓厚、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学生,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课程对标国际,参考一流设置,选用顶尖及自编教材。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学习等创新方式,强化学生讨论与课堂互动,通过导师个性化指导和科研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并与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的合作育人,推动 AI 技术教学应用,拓宽学生发展视野。
华中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两大 “双一流” 学科,这两大领域均为国内顶尖水平,为AI发展筑牢 “双支柱”。同时,学校发挥工科强校优势,推动AI与机械、光学、医学等学科深度交叉,如 AI+医学影像助精准诊断AI+智能制造优化流程,形成 “AI+多学科” 特色路径。
学院坐拥多个重量级科研平台,不仅有 “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机器人与系统”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核心载体,还牵头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人工智能” 专项、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国家级项目。
华中科大 AI 培养体系以实战为导向,通过分层赋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一方面设 “人工智能拔尖人才班”,选拔数理基础扎实、有创新意愿的新生,采用 “导师制 + 项目制” 精准带教;另一方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AI 通识课,让不同专业学生都能接触 AI 知识。课程不仅课程对标国际,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内容,还构建 “课堂 - 实验室 - 企业” 三级实践体系,学生可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进入校企联合实验室实操,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真实研发任务,实战能力从入学到毕业持续强化。
作为 “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建设单位,华中科大与华为、腾讯、小米等领军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如 “华中科大 - 华为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实现 “教学 - 科研 - 产业” 无缝衔接。同时联动武汉光谷,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提供大量本地化实习就业机会,毕业生受大厂、科研院所青睐,就业竞争力稳居国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