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机器人工程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辽宁招生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70所。在本省,有19所高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东北大学;而在省外,有51所高校面向辽宁省招生机器人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湖南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辽宁省招生机器人工程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辽宁本省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理工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9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东北大学(635分)、大连交通大学(555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538分)、沈阳工业大学(537分)、大连民族大学(528分)、沈阳理工大学(520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486分)、沈阳大学(478分)、沈阳工程学院(477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471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东北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635 |
2 | 大连交通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555 |
3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538 |
4 | 沈阳工业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537 |
5 | 大连民族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528 |
6 | 沈阳理工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520 |
7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86 |
8 | 沈阳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78 |
9 | 沈阳工程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77 |
10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71 |
11 | 辽宁科技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64 |
12 | 辽宁工业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60 |
13 | 辽宁科技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44 |
14 |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29 |
15 | 沈阳城市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03 |
16 | 沈阳工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398 |
17 | 沈阳科技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388 |
18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387 |
19 | 辽宁理工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386 |
在辽宁招生机器人工程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51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湖南大学(644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40分)、吉林大学(633分)、合肥工业大学(617分)、河海大学(617分)、江南大学(611分)、中国矿业大学(608分)、太原理工大学(607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592分)、东北林业大学(582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湖南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644 |
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640 |
3 | 吉林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633 |
4 | 合肥工业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617 |
5 | 河海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617 |
6 | 江南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611 |
7 | 中国矿业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608 |
8 | 太原理工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607 |
9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592 |
10 | 东北林业大学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582 | ... |
42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14 |
43 |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10 |
44 | 南昌交通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10 |
45 |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10 |
46 | 南昌工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09 |
47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07 |
48 |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02 |
49 |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401 |
50 |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 机器人技术 | 本科 | 401 |
51 | 长春建筑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本科 | 392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辽宁省招生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大连民族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全国110多所中央部属高校之一,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族高等学校,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目标为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学校现有开发区和金石滩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17亩。学校1984年立项筹建,1993年招生办学,是国家民委、教育部、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生物工程、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会计学等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工程、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行政管理、产品设计、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日语、信息与计算科学、会计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统计学、环境科学、经济学、视觉传达设计等2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10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组建5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学校拥有生物工程、民族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国际商务、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林业、艺术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智库等18个。拥有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省部级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部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获批组建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就奖1人,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4项、二等奖30项。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学校,2007年在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学校的本科创新教育、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国际化等特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建校以来,培养毕业生近7万人,就业率连续24年保持在90%以上。
2、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天津双城之“滨城”唯一一所拥有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的大学。学校秉承“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的办学传统,弘扬“尚德尚学尚行 爱国爱校爱人”的校训精神,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学术名家和行业翘楚,赢得了公认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26人,教授、副教授710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391人。拥有院士7名(含双聘)、“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27名、天津市杰出人才等省部级人才148名、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41支,涌现出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
3、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2年,建校初期是国家为筹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而创办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先后经历了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理工学院、吉林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70年6月吉林工学院与吉林工业大学合并,1978年10月复校。2000年9月,长春煤炭工业学校、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工业设计学校并入。2002年3月,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之一的省属重点高校,2004年再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20年3月,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4900人。其中本科生18954人,硕士研究生3972人,博士研究生238人,留学生36人。现有教职工1642人,其中专任教师1286人,正高级职称教师20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18人。现有柔性引进院士5人、杰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讲座教授1人,国家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教学名师10人,长白山学者6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0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