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计算机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黑龙江招生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112所。在本省,有8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而在省外,有110所高校面向黑龙江省招生计算机类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清华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黑龙江省招生计算机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黑龙江本省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理工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8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哈尔滨工程大学(571分)、东北林业大学(545分)、东北农业大学(520分)、东北石油大学(427分)、哈尔滨商业大学(410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571 |
2 | 东北林业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545 |
3 | 东北农业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520 |
4 | 东北石油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427 |
5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410 |
6 | 齐齐哈尔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96 |
7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91 |
8 |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07 |
在黑龙江招生计算机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110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清华大学(685分)、北京大学(680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61分)、中国人民大学(655分)、华中科技大学(639分)、武汉大学(627分)、东南大学(627分)、北京邮电大学(620分)、西北工业大学(620分)、电子科技大学(618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清华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685 |
2 | 北京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680 |
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661 |
4 | 中国人民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655 |
5 | 华中科技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639 |
6 | 武汉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634 |
7 | 东南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627 |
8 | 武汉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627 |
9 | 北京邮电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620 |
10 | 西北工业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一批 | 620 | ... |
101 | 西北民族大学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87 |
102 | 重庆财经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82 |
103 | 成都东软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57 |
104 | 吉利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40 |
105 | 长春科技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36 |
106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30 |
107 | 沈阳工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27 |
108 | 宁夏理工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19 |
109 |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17 |
110 |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 计算机类 | 本二批 | 307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黑龙江省招生计算机类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为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学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2006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院校,2013年成为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2014年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2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018和2022年连续进入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1959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食品机械——601型饺子机;利用小球藻解决了替代食物对人体健康危害问题,效果显著。1960年,首创我国三大会计记账法之一“财产收付复式记账法”。同年,“读、看、论、讲、做、研、写七字一条龙”教学法研究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受到表彰并予推广,光明日报于1960年5月29日对我校的这一教学经验进行了报道。1981年,最早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圈协作开发的学术理论。1988年研制出国内首台电脑自动加油机。1996年,建成了高校第一所金融货币博物馆,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1999年,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商业自动化技术集成示范工程”。2000年后,学校在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东北师范大学
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指示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Tel:(86-431)-85684088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校简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791人(截至2024年5月7日),博士、硕士研究生5907人,外国留学生576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10000多人。 历史沿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是1964年11月设立、1965年7月正式招生的广州外国语学院(1970年10月至1977年11月曾称“广东外国语学院”)和1980年12月成立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和广州外国语学院先后分别于1994年9月和1995年1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划转广东省管理。1995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1996年4月成立的广东财经职业学院(1996年4月至2001年7月曾称“广东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划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校区情况
学校面向学术理论前沿、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现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创新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加拿大研究中心”“非洲研究院”等7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等27个省级科研平台,“广州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中心”等8个市级科研平台,合作共建国际湾区研究院、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治中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领域,组建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阐释学研究院、广东法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大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 学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承接国家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产出与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四五”以来,获立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8项,其中文科类国家级重大项目17项,排名并列全国第17,广东省第3。获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66项,获省部级以上政府科研成果奖76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在SSCI、SCIE、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和国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文学评论》《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学校公开发行《现代外语》《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战略决策研究》等学术期刊,为学校外语学科“冲一流”、实现学科高效能“双轮驱动”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国际经贸探索》《现代外语》持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分别获得“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等荣誉称号。 学校牵头组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 国(境)外合作与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国际交流合作PRIME”计划,推进国际化高端合作平台构建、国际化科研及社会服务提速、国际化影响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国际化师资队伍优化等五大任务,促进教育国际化卓越发展。 学校加强全方位国(境)外教育合作与交流。已与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2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建有7所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学院、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孔子学院以及澳大利亚紫薇孔子课堂)。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澳门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翻译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大力推进“亚洲校园”“湾区校园”“欧亚校园”建设;开展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着力打造国家留基委“国际治理创新研究生项目”“OECD人才培养项目”“高端传译人才培养项目”等国际组织后备人才项目、“欧洲文化研究项目”国别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以及“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治理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首倡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葡语教育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推动大湾区葡语教育及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注重提升管理国际化水平,实施海外高校挂职学习项目,已共派出8批合计40多名干部到海外高校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