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贵州高考585分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物理类)

更新:2025-01-20 11:12:11 新高考网

2025年贵州高考物理类585分左右(583分、584分、585分、586分、58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贵州物理类考生58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贵州高考585分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物理类)

参考贵州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贵州高考分数线,贵州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80分。贵州物理类58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贵州高考58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贵州物理类58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安徽大学(最低587分)、山东大学(最低586分)、中国药科大学(最低585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最低584分)、中国海洋大学(最低583分)。

二:贵州物理类58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86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贵州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8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2504名到第12785名,共有282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贵州物理类58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兰州大学公办58712041本科
2安徽大学公办58711982本科
3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公办58612358本科
4山东大学公办58612407本科
5中南大学公办58512551本科
6中国药科大学公办58512528本科
7武汉理工大学公办58412950本科
8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公办58412801本科
9吉林大学公办58313224本科
10中国海洋大学公办58313294本科

以上“2025年贵州高考物理类58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贵州录取线都在585分左右(共有86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贵州物理类58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山东大学简介: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推进“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金融数学、晶体材料、地下工程、生殖医学等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古典学术优势充分彰显,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

中国药科大学简介: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在职教职工1839人,其中专任教师110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8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6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人次,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60人次,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2人,以及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双创团队7个,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9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7个。

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办学126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7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是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3000余人,留学生900余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本科专业102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各1个、教育部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