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海高考物理类575分左右(573分、574分、575分、576分、57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青海理科考生57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青海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青海高考分数线,青海理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343分。青海理科57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2025年青海物理类57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大连理工大学(最低575分)、武汉大学(最低574分)、西北工业大学(最低578分)、南开大学(最低571分)、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班)(最低568分)。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青海理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7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348名到第357名,共有10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青海物理类57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大连理工大学 | 公办 | 575 | 357 | 本一 |
2 | 同济大学(特色专业或中外合作办学) | 公办 | 574 | 363 | 本一 |
3 | 武汉大学 | 公办 | 574 | 363 | 本一 |
4 | 东南大学 | 公办 | 578 | 328 | 本一 |
5 | 西北工业大学 | 公办 | 578 | 328 | 本一 |
6 | 南开大学 | 公办 | 571 | 390 | 本一 |
7 | 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班) | 公办 | 568 | 427 | 本一 |
8 | 天津大学 | 公办 | 566 | 447 | 本一 |
9 | 中国人民大学 | 公办 | 559 | 543 | 本一 |
10 | 北京理工大学(特色专业或中外合作办学) | 公办 | 558 | 552 | 本一 |
以上“2025年青海高考物理类57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青海录取线都在575分左右(共有15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为基本特质的大工精神,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学校的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有20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优势学科资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重点建设化学化工、装备制造、运载、建设工程、信息科学,以及管理、数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1”学科集群。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上海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有34个学科上榜,1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排行榜有31个学科上榜,4个A+学科和24个A类学科。有13个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百分之一,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千分之一;8个学科领域进入QS世界学科排名前500名;在软科世界一流、USNews等学科排名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位列国际第4位,仪器科学位列国际第12位,化学工程位列国际第14位,土木工程位列国际第15位,机械工程位列国际第22位,电子与电气工程位列国际第34位,人工智能位列国际第36位。
华中科技大学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引领性贡献,新中国的经济学、法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创立并走向全国。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校主持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等平台,开设了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截至2024年1月,学校同61个国家和地区的312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参与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