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540分全省排名位次多少(算什么水平)

更新:2025-03-28 15:48:42 新高考网

四川高考540分难吗?在四川高考540分什么概念?540分在四川省能排多少名?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历年四川高考物理类和历史类540分在全省位次排名,一起来看看四川高考540分以上有多少人,能上什么大学,以供2025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

四川高考540分全省排名位次多少(算什么水平)

一:在四川高考540分算什么水平(近三年)

高考540分在四川省算高吗?能排第几名?根据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分一段档次表可知:

1、2024年四川高考540分排名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81018-82156名,同分人数1139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分(本一批539分),已经超出了四川省72%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4427-14845名,同分人数419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1分(本一批529分),已经超出了四川省92%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2024年四川高考本一批为理科539分、文科529分。若是理科考生,四川省540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线了;若是文科考生,四川省540分也已经达到本一批次线了,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挑选一个好院校或者一个好专业!

2、2023年四川高考54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4064-14495名,同分人数432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3分(本一批527分),已经超出了四川省91%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63568-64480名,同分人数913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20分(本一批520分),已经超出了四川省72%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3、2022年四川高考54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7507-17987名,同分人数481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2分(本一批538分),已经超出了四川省91%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58553-59394名,同分人数842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25分(本一批515分),已经超出了四川省71%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二:四川高考540分能上的大学

1、历史类

2025年四川历史类54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9所):

省内:四川农业大学(中外合作)(最低534分),西华师范大学(最低534分),西华大学(宜宾校区)(最低533分),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最低530分)。

省外:苏州科技大学(最低539分),湖南工商大学(最低532分),广东警官学院(最低538分),云南财经大学(最低532分),河南中医药大学(最低540分)。

2、物理类

2025年四川物理类54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成都大学(中外合作)(最低533分),川北医学院(最低540分),成都东软学院(最低539分),西华大学(宜宾校区)(最低533分),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最低539分)。

省外:浙江科技大学(最低537分),温州医科大学(最低537分),浙江师范大学(中外合作)(最低539分),东莞理工学院(最低540分),重庆工商大学(艺术类专业)(最低539分)。

附:四川高考540分院校推荐

西华大学

2024年西华大学在四川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533分(本一)、物理类548分(本一)。

西华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先培育高校。现有郫都、宜宾、彭州、人南、易三仓(泰国)五个校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全日制在校学生4.1万余人。学校入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全国易班共建示范高校,具有面向港澳台地区招生资格、面向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坚持开放办学,深化合作交流。学校是全国收藏《中华再造善本丛书》的100所高校之一,是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单位;与四川省教育厅、应急管理厅共建四川省应急管理学院;与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共建城市灾害研究中心;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共建“四川现代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天府研究院”;与四川省住建厅共建消防工程学科;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开展农机、食品领域合作。学校建有国家民委“日本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省“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省“国际科技合作(澳新)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成学校首个海外校区,推进本科“3+1”和硕士“1.5+1.5”双学位项目等,与易三仓大学联合招收泰国及其它东盟国家的优秀学生来校学习;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深化校际合作,联合推进中文本科“2+2”双学位项目,共同为印度尼西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文+”复合型人才。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的7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广泛开展师生交流交换、人才联合培养、学术科研合作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