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吉林高考59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物理类)

更新:2025-02-12 13:47:59 新高考网

2025年吉林高考物理类590分左右(588分、589分、590分、591分、59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吉林物理类考生59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吉林高考59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物理类)

参考吉林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吉林高考分数线,吉林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45分。吉林物理类59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吉林高考590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吉林物理类59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6所):

省内:长春理工大学(最低568分)。

省外:华中师范大学(最低592分)、中央民族大学(最低590分)、首都医科大学(最低588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低586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最低584分)。

二:吉林物理类59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28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吉林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9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7626名到第7771名,共有146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吉林物理类59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长春理工大学公办56811468本科

2、2025吉林物理类59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公办5927476本科
2兰州大学公办5927476本科
3华中师范大学公办5927476本科
4中央民族大学公办5907771本科
5首都医科大学公办5888095本科
6华中师范大学公办5927476本科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办5868399本科
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公办5848727本科
9陕西师范大学公办5838889本科
10北京交通大学公办5829046本科

以上“2025年吉林高考物理类59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吉林录取线都在590分左右(共有28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吉林物理类59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简介: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作为山东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海校区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坚持特色引领、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为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共建高校。

环境优美,人文浸润。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之畔,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学校占地28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348余万册,电子图书467余万册,电子期刊373余万册,中外文学术文献资源数据库68个、子库586个。建有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中国会计史文博馆等特色文化展馆。运动场曾作为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主会场和主赛场、全国足球甲级联赛赛场。着力打造学术科研、创新创业、人文艺术、公益志愿等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陕西师范大学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位于古都西安,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005年入选全国“211工程”建设高校,2008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2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其他省级平台70余个。“十三五”以来,学校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杰青、优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等130余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3项,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