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东高考675分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物理类)

更新:2025-01-13 13:07:24 新高考网

2025年广东高考物理类675分左右(673分、674分、675分、676分、67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广东物理类考生67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广东高考675分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物理类)

参考广东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广东高考分数线,广东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442分。广东物理类67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广东高考67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广东物理类67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6所):

省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最低657分)。

省外:复旦大学(最低677分)、浙江大学(最低674分)、北京大学医学部(最低672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低670分)、南京大学(最低667分)。

二:广东物理类67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25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广东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67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378名到第428名,共有51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广东物理类67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公办6571860本科

2、2025广东物理类67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复旦大学公办677316本科
2上海交通大学公办674478本科
3复旦大学公办674457本科
4浙江大学公办674455本科
5浙江大学公办674455本科
6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办672558本科
7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办672564本科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办670652本科
9中国人民大学公办667831本科
10南京大学公办667894本科

以上“2025年广东高考物理类67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广东录取线都在675分左右(共有25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广东物理类67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由周玉、魏奉思、任南琪、欧进萍等近10位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领衔,哈工大深圳校区形成了以院士为引领、“四青”为主体的“大师+团队”的人才格局。全职教师中131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近8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近90%为国家及深圳市政府认定的各级高层次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历来人才荟萃、名家云集。全国高等教育领域仅有的两位“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均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校有22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47人入选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共有132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0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6人入选国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56人,其中教授801人,副教授751人。

南京大学简介:

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40个院系,本科生14714人、硕士研究生18103人、博士研究生9430人、留学生1396人。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本科专业9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14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