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高考历史类590分左右(588分、589分、590分、591分、59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湖南历史类考生59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湖南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湖南高考分数线,湖南历史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438分。湖南历史类59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湖南历史类59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湖南师范大学(最低590分)、湖南大学(最低573分)、湘潭大学(最低573分)、湘潭大学(最低571分)、湘潭大学(最低568分)。
省外:华中师范大学(最低592分)、华中师范大学(最低591分)、南京师范大学(最低590分)、江南大学(最低589分)、西南交通大学(最低588分)。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湖南历史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9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2830名到第2942名,共有113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湖南历史类59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湖南师范大学 | 公办 | 590 | 2942 | 本科 |
2 | 湖南大学 | 公办 | 573 | 5153 | 本科 |
3 | 湘潭大学 | 公办 | 573 | 5153 | 本科 |
4 | 湘潭大学 | 公办 | 571 | 5446 | 本科 |
5 | 湘潭大学 | 公办 | 568 | 5877 | 本科 |
2、2025湖南历史类59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公办 | 592 | 2713 | 本科 |
2 | 华中师范大学 | 公办 | 592 | 2713 | 本科 |
3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公办 | 591 | 2829 | 本科 |
4 | 华中师范大学 | 公办 | 591 | 2829 | 本科 |
5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公办 | 590 | 2942 | 本科 |
6 | 南京师范大学 | 公办 | 590 | 2942 | 本科 |
7 | 华东理工大学 | 公办 | 589 | 3063 | 本科 |
8 | 江南大学 | 公办 | 589 | 3063 | 本科 |
9 | 华东理工大学 | 公办 | 588 | 3161 | 本科 |
10 | 西南交通大学 | 公办 | 588 | 3161 | 本科 |
以上“2025年湖南高考历史类59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湖南录取线都在590分左右(共有171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湘潭大学简介:
学校简介
建校以来,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湖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国内为数不多同时进入THE、USNEWS等权威国际大学排行榜的地方高校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6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备。下设30个教学科研单位,有84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普通本科生1920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另有国际学生700余人。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127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3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4万册。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学校已连续13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校园)”光荣称号。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4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校友中3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当选海外院士,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和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