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高考615分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

更新:2024-12-31 12:57:50 新高考网

2025年北京高考615分左右(613分、614分、615分、616分、61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北京考生61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北京高考615分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

参考北京市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北京高考分数线,北京高考的本科批分数线为434分。北京考生61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北京高考615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北京61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北京化工大学(最低617分)、中国传媒大学(最低616分)、北京电影学院(最低615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最低614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最低613分)。

省外:大连海事大学(最低617分)、西南交通大学(最低616分)、大连医科大学(最低615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最低614分)、西北大学(最低613分)。

二:北京61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61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北京考生中,高考成绩为615分的考生在全市的位次范围是7981到第8152名,共有172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北京61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北京化工大学公办6177807本科
2中国传媒大学公办6167980本科
3北京电影学院公办6158152本科
4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公办6148294本科
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公办6138472本科

2、2025北京61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大连海事大学公办6177807本科
2中国海洋大学公办6167980本科
3西南交通大学公办6167980本科
4四川大学公办6158152本科
5华中师范大学公办6158152本科
6大连医科大学公办6158152本科
7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公办6148294本科
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办6148294本科
9西南财经大学公办6138472本科
10西北大学公办6138472本科

以上“2025年北京高考61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北京录取线都在615分左右(共有161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北京61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前身为北京石油学院,创办于1953年,以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分师资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定了探索发展之基。学校一校两地办学,北京校本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占地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被誉为“石油之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占地7000余亩。

学科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学校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构建了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一流学科引领、骨干学科和基础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油气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在碳中和工程与技术、油气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布局清洁低碳智能学科群。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8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进入1‰。

四川大学简介: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789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9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8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22人(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负责人82人(8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71人(84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西南财经大学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成都,有光华、柳林两校区,辖地2300余亩。校园湖光柳影,芳草绿树,翩翩学者,蔚为大观,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实乃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相结合,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金融安全与行为大数据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金融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西财智库”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高端智库。学校不断加强对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着力打造国家“金融智库”和“西部财经智库”。不断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提升合作交流质效,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勇担大学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