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东高考61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大学(历史类)

更新:2025-01-11 13:32:38 新高考网

2025年广东高考历史类610分左右(608分、609分、610分、611分、61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广东历史类考生61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广东高考61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大学(历史类)

参考广东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广东高考分数线,广东历史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428分。广东历史类61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广东高考610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广东历史类61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最低610分)、华南理工大学(最低606分)、暨南大学(最低596分)、华南师范大学(最低595分)、华南师范大学(最低593分)。

省外:上海财经大学(最低612分)、华东师范大学(最低611分)、湖南大学(最低610分)、华中科技大学(最低609分)、西北大学(最低608分)。

二:广东历史类61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06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广东历史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61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821名到第1921名,共有101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广东历史类61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公办6101916本科
2华南理工大学公办6062312本科
3暨南大学公办5963525本科
4华南师范大学公办5953707本科
5华南师范大学公办5933948本科

2、2025广东历史类61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上海财经大学公办6121659本科
2北京理工大学公办6111765本科
3华东师范大学公办6111760本科
4四川大学公办6101865本科
5湖南大学公办6101906本科
6华中科技大学公办6092003本科
7中国政法大学公办6082094本科
8中央财经大学公办6082019本科
9重庆大学公办6082086本科
10西北大学公办6082007本科

以上“2025年广东高考历史类61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广东录取线都在610分左右(共有106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广东历史类61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暨南大学简介: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面向海外,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目前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学校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尤以香港、澳门等地较为集中。国务院原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泰国议会原主席、原副总理许敦茂,中国两院院士谭其骧、邓锡铭、侯芙生、曾毅,烈士江上青、陈镇和(华侨)、符保卢(华侨)、符克(华侨),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台地区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

上海财经大学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

砥砺奋进,薪火相传,上财人铭记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之校训,坚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财经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学校正在为建设成为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9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产学研合作实现全面跃升。学校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珠海校区建设加速推进,取得重大进展,雄安校区获批建设,重庆创新中心、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唐山研究院、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等校地合作机构一流成果频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充分联动省级政府、国家局、领军央企、一流院所,打造集校地、校企、校校为一体的创新联合体,服务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助力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