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海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被软科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36位,实力仅次于川北医学院;在海南省内排名第1位。
此外,海南医科大学的医学影像学专业还是省级特色专业!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软科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海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排名中,共有42所大学上榜。其中,海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位列全国第36名,仅排在遵义医科大学和川北医学院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省份 |
---|---|---|---|---|
31 | 医学影像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B | 广东 |
32 | 医学影像学 | 南华大学 | B | 湖南 |
33 | 医学影像学 | 山西医科大学 | B | 山西 |
34 | 医学影像学 | 遵义医科大学 | B | 贵州 |
34 | 医学影像学 | 川北医学院 | B | 四川 |
36 | 医学影像学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海南 |
38 | 医学影像学 | 皖南医学院 | B | 安徽 |
38 | 医学影像学 | 新疆医科大学 | B | 新疆 |
40 | 医学影像学 | 三峡大学 | B | 湖北 |
41 | 医学影像学 | 滨州医学院 | B | 山东 |
42 | 医学影像学 | 湖北医药学院 | B | 湖北 |
在海南省,共有1所高校的医学影像学专业跻身软科专业排名榜单,海南医科大学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位列海南省内第1名。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医学影像学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海口 | 36 |
在最新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海南医科大学共有20个专业上榜。其中,海南医科大学的医学影像学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中医学、助产学、健康服务与管理、中药学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
医学信息工程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医学影像技术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中医学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助产学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医学影像学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中药学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医学检验技术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临床医学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康复治疗学 | 海南医科大学 | B+ |
海南医科大学的医学影像学专业类别为法学类,隶属于海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24年海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在全国共招生55人,学费为6000元/年。
专业名称:医学影像学专业代码:100203学科门类:医学授予学位:医学学士标准学制:五年培养目标:培养适应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医学新目标,尤其满足数字化、网络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新医科大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岗位胜任力/领导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尊重病人、敬畏生命、精益求精的精神,具备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体系,同时具有医学影像诊断和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了解医学影像的发展前沿与趋势。主要为国内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的放射科、超声科和核医学科等科室培养医学影像学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少数高级创新型人才。主要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影像应用解剖学、预防医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医学影像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与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核医学、放射生物与放射防护学和介入放射学等。专业特色与亮点:拥有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整合附属海南医院(临床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学院)优势医学影像学教学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课程设置中坚守"牢固大临床、突出大影像"知识与能力培养,同时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医科内容。形成了本、硕、博教育体系。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引入OBE理念+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力求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满足海南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师资力量:陈峰,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后。2015年获“海南省515人才第一层次人选”、2016年获海南省五四青年奖章、2018年海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为“领军人才”、2018年获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9年获海南省“南海名家”育才计划、2020年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1年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3年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程的师资与其他学院共享以外,本专业有专任教师40人,高级职称占72.5%、硕博比75%,其中博士占比22.5%。平均年龄约44岁。未来招聘人员均以硕士和博士为主。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共18人。就业方向:主要就业去向为二级和三级医疗结构的放射科、超声科和核医学科等科室。通过深造还有机会留任学校及其他医疗机构从事教学、影像诊断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