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长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被软科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54位,实力仅次于河南科技大学;在陕西省内排名第3位,排在西安理工大学之上。
此外,长安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还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还被评为了C-类学科专业,为长安大学王牌专业之一,实力雄厚,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名列前茅!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软科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长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中,共有106所大学上榜。其中,长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54名,仅排在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省份 |
---|---|---|---|---|
49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广东工业大学 | B+ | 广东 |
5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安徽 |
5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山东 |
52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中国农业大学 | B+ | 北京 |
53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河南科技大学 | B+ | 河南 |
5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陕西 |
55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湖南大学 | B+ | 湖南 |
56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江苏 |
57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天津商业大学 | B+ | 天津 |
58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常州大学 | B+ | 江苏 |
59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南昌大学 | B+ | 江西 |
在陕西省,共有5所高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跻身软科专业排名榜单,长安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位列陕西省内第3名,超越了西安理工大学。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西安 | 1 |
2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西北工业大学 | A | 西安 | 15 |
3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西安 | 54 |
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西安 | 59 |
5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B | 咸阳 | 73 |
在最新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长安大学共有79个专业上榜。其中,长安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建筑学、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
机器人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物联网工程 | 长安大学 | A |
经济统计学 | 长安大学 | B+ |
建筑学 | 长安大学 | B+ |
思想政治教育 | 长安大学 | B+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自动化 | 长安大学 | B+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长安大学 | B+ |
广告学 | 长安大学 | B+ |
人工智能 | 长安大学 | B+ |
长安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类别为哲学类,隶属于长安大学汽车学院。2024年长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全国共招生86人,学费为6600元/年。
010年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2014年本学科获“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陕西省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我系教师开设的“新能源、汽车与PM2.5”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发动机原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在于培养具备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控制、交通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汽车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集机、电、热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早在1986年我校汽车发动机领域的专家周允教授和边耀璋教授参与和主持完成的国家课题解放牌汽车四大件改造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项目的同时,还设计了CA-10B汽车发动机梨形燃烧室气缸盖,直接应用于解放CA-10B型汽车,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本学科依托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实验室”和“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西安试验检测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本专业一次就业率高于97%。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主要就业方向:发动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汽车电子制造企业、石油化工企业、汽车运输企业、高等学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如: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