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长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被软科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16位,实力仅次于青海大学;在陕西省内排名第3位。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软科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长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中,共有48所大学上榜。其中,长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16名,仅排在宁夏大学和青海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省份 |
---|---|---|---|---|
11 | 水利水电工程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B+ | 河南 |
12 | 水利水电工程 | 长沙理工大学 | B+ | 湖南 |
13 | 水利水电工程 | 重庆交通大学 | B+ | 重庆 |
14 | 水利水电工程 | 宁夏大学 | B+ | 宁夏 |
15 | 水利水电工程 | 青海大学 | B+ | 青海 |
16 | 水利水电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陕西 |
17 | 水利水电工程 | 扬州大学 | B+ | 江苏 |
18 | 水利水电工程 | 华北电力大学 | B+ | 北京 |
19 | 水利水电工程 | 广西大学 | B+ | 广西 |
20 | 水利水电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安徽 |
21 | 水利水电工程 | 南昌大学 | B+ | 江西 |
在陕西省,共有3所高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跻身软科专业排名榜单,长安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位列陕西省内第3名。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水利水电工程 | 西安理工大学 | A | 西安 | 7 |
2 | 水利水电工程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A | 咸阳 | 8 |
3 | 水利水电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西安 | 16 |
在最新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长安大学共有79个专业上榜。其中,长安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乡规划、矿物加工工程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
地质学 | 长安大学 | B |
地理信息科学 | 长安大学 | A |
机械电子工程 | 长安大学 | A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长安大学 | A |
水利水电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城乡规划 | 长安大学 | A |
矿物加工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车辆工程 | 长安大学 | A |
土木工程 | 长安大学 | A |
机械工程 | 长安大学 | B+ |
长安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类别为哲学类,隶属于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长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我校为顺应国家水利发展需求、落实“一路一带”建设中水电开发战略以及促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而于2011年所开办的本科专业。专业以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整合地质工程、公路、桥梁、土木等优势学科资源,旨在培养多背景、宽口径的涉水工程人才。目前,专业下游学科平台完善,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设有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文生态及水安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水资源与环境陕西省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学生继续深造和实践创新提供了完善的发展空间。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在水工岩土力学、水土灾害防治、水利工程生态效应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由我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李佩成院士领衔,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知名学者和青年教师为骨干,校外导师或一线专家为支撑,形成了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课程与实践操作无缝对接的阶梯式团队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积累,学科自主提出了BPCC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立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数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基础和应用技能基础三大知识体系的构建,突出“宽基础、强实践、重特色、育创新”的培养特色,强调通过课堂实践、野外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环节,走特色课程体系、特色教学方法、特色技能训练的道路,在改革思维、教学模式以及科技发展上保持本科教育的持续创新能力。 长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每年培养本科毕业生30人左右,其中,5~7名学生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校与科研院所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余本科毕业同学均进入企业或研究院所从事水利相关的设计与管理工作。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知识涉猎范围广,动手能力强,很多同学也进入交通、电力、农业、地矿等相关领域工作。近年来,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及人才培养模式均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