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常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型)被校友会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34位,实力仅次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江苏省内排名第7位,排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之上。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校友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常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共有114所大学上榜。其中,常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位列全国第34名,仅排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省份 |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吉林财经大学 | B++(4★) | 吉林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南京理工大学 | B++(4★) | 江苏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南京师范大学 | B++(4★) | 江苏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南京邮电大学 | B++(4★) | 江苏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B++(4★) | 江苏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常州大学 | B++(4★) | 江苏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西交利物浦大学 | B++(4★) | 江苏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内蒙古财经大学 | B++(4★) | 内蒙古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华东师范大学 | B++(4★) | 上海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西南财经大学 | B++(4★) | 四川 |
34 | 人力资源管理 | 云南大学 | B++(4★) | 云南 |
在江苏省,共有8所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跻身校友会专业排名(研究型)榜单,常州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位列江苏省内第7名,超越了西交利物浦大学。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人力资源管理 | 南京理工大学 | B++(4★) | 南京市 | 34 |
2 | 人力资源管理 | 南京师范大学 | B++(4★) | 南京市 | 34 |
3 | 人力资源管理 | 河海大学 | A(4★) | 南京市 | 16 |
4 | 人力资源管理 | 中国矿业大学 | A(4★) | 徐州市 | 16 |
5 | 人力资源管理 | 南京邮电大学 | B++(4★) | 南京市 | 34 |
6 | 人力资源管理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B++(4★) | 南京市 | 34 |
7 | 人力资源管理 | 常州大学 | B++(4★) | 常州市 | 34 |
8 | 人力资源管理 | 西交利物浦大学 | B++(4★) | 苏州市 | 34 |
在最新的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常州大学共有39个专业上榜。其中,常州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档次为中国高水平专业,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社会工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
休闲体育 | 常州大学 | A+(4★) |
能源化学工程 | 常州大学 | B++(4★) |
金属材料工程 | 常州大学 | B++(4★) |
安全工程 | 常州大学 | B++(4★)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常州大学 | B++(4★) |
人力资源管理 | 常州大学 | B++(4★) |
社会工作 | 常州大学 | B++(4★)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常州大学 | B++(4★) |
环境设计 | 常州大学 | B++(4★) |
制药工程 | 常州大学 | B++(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常州大学 | B++(4★) |
常州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类别为工商管理类,隶属于常州大学商学院、刘国钧管理学院。2024年常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全国共招生78人,学费为5200元/年。
一、专业介绍简介:本专业系江苏省一流本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培育建设点,江苏省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常州大学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点,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240所上榜高校中排名71。本专业2006年成立,2007年首次招收本科生。目前拥有工商管理(含人力资源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含人力资源管理)和工程管理(含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位授权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紧追时代脉搏与市场发展,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办学定位:依托石化行业,以长三角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构建基于学科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卓越实践技能、较高创新素质的专业人才,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专业。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强国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情怀深厚、品德修养高尚、科学研究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国际视野宽,能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等领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尤其在人才评价和绩效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就业领域:(1)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专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从事人才人事领域的专职管理工作。职业发展:本专业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前往国内外知名院校攻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或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为硕士毕业后进入更高层次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