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软科评为A等级,全国排名第64位,实力仅次于燕山大学;在北京市内排名第10位,排在首都师范大学之上。
此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还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软科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中,共有346所大学上榜。其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64名,仅排在北京化工大学和燕山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省份 |
---|---|---|---|---|
59 | 电子信息工程 | 大连海事大学 | A | 辽宁 |
60 | 电子信息工程 | 华北电力大学 | A | 北京 |
61 | 电子信息工程 | 天津工业大学 | A | 天津 |
62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化工大学 | A | 北京 |
63 | 电子信息工程 | 燕山大学 | A | 河北 |
64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A | 北京 |
66 | 电子信息工程 | 湖南师范大学 | A | 湖南 |
67 | 电子信息工程 | 海南大学 | A | 海南 |
67 | 电子信息工程 | 汕头大学 | A | 广东 |
69 | 电子信息工程 | 首都师范大学 | A | 北京 |
70 | 电子信息工程 | 广州大学 | B+ | 广东 |
在北京市,共有18所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跻身软科专业排名榜单,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位列北京市内第10名,超越了首都师范大学。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A+ | 北京 | 4 |
2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理工大学 | A+ | 北京 | 5 |
3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邮电大学 | A+ | 北京 | 7 |
4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大学 | A+ | 北京 | 12 |
5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交通大学 | A | 北京 | 19 |
6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工业大学 | A | 北京 | 32 |
7 | 电子信息工程 | 中国传媒大学 | A | 北京 | 43 |
8 | 电子信息工程 | 华北电力大学 | A | 北京 | 60 |
9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化工大学 | A | 北京 | 62 |
10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A | 北京 | 64 |
11 | 电子信息工程 | 首都师范大学 | A | 北京 | 69 |
12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方工业大学 | B+ | 北京 | 78 |
13 | 电子信息工程 | 中国农业大学 | B+ | 北京 | 81 |
14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 B+ | 北京 | 91 |
15 | 电子信息工程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B+ | 北京 | 100 |
16 | 电子信息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B+ | 北京 | 108 |
17 | 电子信息工程 | 中央民族大学 | B+ | 北京 | 122 |
18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联合大学 | B | 北京 | 230 |
在最新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有38个专业上榜。其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得了A级评价,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
通信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A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B+ |
信息安全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B |
物联网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A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B+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A |
自动化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B+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A |
人力资源管理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B+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B+ |
财务管理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A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类别为哲学类,隶属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24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全国共招生107人,学费为4600元/年。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主要特色为: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传统信号和信息处理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应用平台,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注重锻炼实践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适应首都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