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好不好?排名怎么样

发布:2025-03-04 12:49:20 新高考网

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研究型)被校友会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81位,实力仅次于重庆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好不好?排名怎么样

一、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校友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1、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一览表(全国)

在2024年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共有101所大学上榜。其中,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81名,仅排在重庆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专业名称院校名称档次(研究型)省份
6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大连工业大学B+(3★)辽宁
6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大连大学B+(3★)辽宁
6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鲁东大学B+(3★)山东
6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中北大学B+(3★)山西
6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重庆理工大学B+(3★)重庆
8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合肥工业大学B+(3★)安徽
8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北京工业大学B+(3★)北京
8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北京印刷学院B+(3★)北京
8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B+(3★)广西
8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贵州大学B+(3★)贵州
8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海南大学B+(3★)海南

2、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一览表(本省)

在安徽省,共有4所高校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跻身校友会专业排名(研究型)榜单,合肥工业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位列安徽省内第4名。

省内排名专业名称院校名称档次(研究型)城市全国排名
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6★)合肥市2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安徽大学B++(4★)合肥市21
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安徽建筑大学B++(4★)合肥市43
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合肥工业大学B+(3★)合肥市81

二、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本校怎么样

在最新的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合肥工业大学共有72个专业上榜。其中,合肥工业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档次为中国区域一流专业,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生物医学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应用物理学、视觉传达设计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院校名称档次(研究型)
广告学合肥工业大学B+(3★)
信息安全合肥工业大学B+(3★)
工程力学合肥工业大学B+(3★)
生物医学工程合肥工业大学B+(3★)
能源与动力工程合肥工业大学B+(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合肥工业大学B+(3★)
应用物理学合肥工业大学B+(3★)
视觉传达设计合肥工业大学B+(3★)
生物工程合肥工业大学B+(3★)
生物技术合肥工业大学B+(3★)
经济学合肥工业大学B+(3★)

三、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类别为材料类,隶属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24年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全国共招生82人,学费为5500元/年。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有机合成工学专业、1959年改设的高分子工学专业,1977年更名为高分子化工专业,1985年更名为高分子材料专业,1998年更名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该专业于2011年批准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2年获批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该专业是合肥工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也是学校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重点发展专业。毕业生或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深造,或服务于国家机构与大中型企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成型加工、测试和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材料选用、生产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在未来五年后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在高分子化工与材料等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职场竞争力,能够在社会大背景下理解和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成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就业方向毕业生面向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或继续深造,或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就业面宽,适应能力强。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专业特色■本专业以材料学博士点、材料与化工、材料学、化学等硕士点为学科支撑,在功能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高分子高性能化与绿色化等高分子化工与材料研究方向上师资力量雄厚,成果斐然。每位本科生均有机会参与本系老师的科研及实践工作,参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或申请/授权专利。■构建并形成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强化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本系教职员工积极支持鼓励本科生参加各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科研反哺教学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