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软科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44位,实力仅次于河南科技大学;在安徽省内排名第2位,排在安徽工程大学之上。
此外,安徽工业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还被评为了C类学科专业,为安徽工业大学王牌专业之一,实力雄厚,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名列前茅!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软科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安徽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中,共有135所大学上榜。其中,安徽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44名,仅排在湖南科技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省份 |
---|---|---|---|---|
39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B+ | 黑龙江 |
40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重庆理工大学 | B+ | 重庆 |
41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西南石油大学 | B+ | 四川 |
41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湖南科技大学 | B+ | 湖南 |
4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河南科技大学 | B+ | 河南 |
44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安徽 |
45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兰州理工大学 | B+ | 甘肃 |
46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湘潭大学 | B+ | 湖南 |
47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江苏科技大学 | B+ | 江苏 |
48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贵州大学 | B+ | 贵州 |
49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华东交通大学 | B+ | 江西 |
在安徽省,共有4所高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跻身软科专业排名榜单,安徽工业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位列安徽省内第2名,超越了安徽工程大学。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A | 合肥 | 16 |
2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马鞍山 | 44 |
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安徽工程大学 | B+ | 芜湖 | 59 |
4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铜陵学院 | B | 铜陵 | 134 |
在最新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安徽工业大学共有68个专业上榜。其中,安徽工业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经济统计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
工程造价 | 安徽工业大学 | A |
能源化学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金属材料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经济统计学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智能建造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机械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工业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安徽工业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类别为法学类,隶属于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2024年安徽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全国共招生156人,学费为5720元/年。
学生能够通过终身学习来顺应社会发展,在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中,综合应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持续增强和展示自身健全人格、专业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成为在安徽、华东乃至全国各地的机械、冶金、材料及其他新行业,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人才,优秀者成为相关技术或管理领域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够达到以下预期成就:目标1:履行并承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应尽的社会义务及责任,主动提高并展示自身社会服务职责、社会公德、人文科学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目标2: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实际问题,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知识,经分析、判断和综合处理等过程,提出并践行工程解决方案;目标3:应用系统与集成、材料成型分析与组织设计、计算机信息化等专业能力,承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多学科背景下复杂工程系统的流程设计,产品开发、制造及管理工作;目标4:参与或承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和服务工作,主动提高并展示多学科背景下的沟通以及跨文化条件下的交流能力;目标5:主动锤炼团队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贡献,获得自身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