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鲁东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被软科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175位,实力仅次于中南民族大学;在山东省内排名第13位,排在山东理工大学之上。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软科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鲁东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软件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中,共有329所大学上榜。其中,鲁东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175名,仅排在武汉轻工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之后。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省份 |
|---|---|---|---|---|
| 170 | 软件工程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江苏 |
| 170 | 软件工程 | 重庆师范大学 | B+ | 重庆 |
| 172 | 软件工程 | 青岛理工大学 | B+ | 山东 |
| 173 | 软件工程 | 武汉轻工大学 | B+ | 湖北 |
| 174 | 软件工程 | 中南民族大学 | B+ | 湖北 |
| 175 | 软件工程 | 鲁东大学 | B+ | 山东 |
| 177 | 软件工程 | 长春工业大学 | B+ | 吉林 |
| 178 | 软件工程 | 西华大学 | B+ | 四川 |
| 179 | 软件工程 | 西安工程大学 | B+ | 陕西 |
| 180 | 软件工程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B+ | 广东 |
| 180 | 软件工程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B+ | 上海 |
在山东省,共有18所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跻身软科专业排名榜单,鲁东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位列山东省内第13名,超越了山东理工大学。
|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 1 | 软件工程 | 山东大学 | A | 济南 | 22 |
| 2 | 软件工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A | 青岛 | 61 |
| 3 | 软件工程 | 青岛大学 | A | 青岛 | 64 |
| 4 | 软件工程 | 齐鲁工业大学 | B+ | 济南 | 68 |
| 5 | 软件工程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青岛 | 80 |
| 6 | 软件工程 | 中国海洋大学 | B+ | 青岛 | 85 |
| 7 | 软件工程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青岛 | 111 |
| 8 | 软件工程 | 山东建筑大学 | B+ | 济南 | 123 |
| 9 | 软件工程 | 曲阜师范大学 | B+ | 济宁 | 135 |
| 10 | 软件工程 | 烟台大学 | B+ | 烟台 | 144 |
| 11 | 软件工程 | 山东工商学院 | B+ | 烟台 | 163 |
| 12 | 软件工程 | 青岛理工大学 | B+ | 青岛 | 172 |
| 13 | 软件工程 | 鲁东大学 | B+ | 烟台 | 175 |
| 14 | 软件工程 | 山东理工大学 | B | 淄博 | 199 |
| 15 | 软件工程 | 聊城大学 | B | 聊城 | 214 |
| 16 | 软件工程 | 临沂大学 | B | 临沂 | 219 |
| 17 | 软件工程 | 泰山学院 | B | 泰安 | 254 |
| 18 | 软件工程 | 潍坊学院 | B | 潍坊 | 326 |
在最新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鲁东大学共有48个专业上榜。其中,鲁东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英语、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土木工程等,详见如下。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
| 车辆工程 | 鲁东大学 | B |
| 社会工作 | 鲁东大学 | B |
| 日语 | 鲁东大学 | B+ |
| 英语 | 鲁东大学 | B+ |
| 智能制造工程 | 鲁东大学 | B |
| 软件工程 | 鲁东大学 | B+ |
| 人工智能 | 鲁东大学 | B |
| 土木工程 | 鲁东大学 | B |
| 通信工程 | 鲁东大学 | B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鲁东大学 | B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鲁东大学 | B+ |
鲁东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类别为经济学类,隶属于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4年鲁东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全国共招生90人,学费为6600元/年。
专业简介: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积极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国家战略,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必要的创新思维,能够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等行业从事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系统设计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依托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研究所、校企工程中心等专业平台,构建了包括实验、综合设计、实训、实践、实习在内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本专业目前已经在智慧海洋、物联网云平台、生态环境检测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