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被软科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66位,实力仅次于广西大学;在山东省内排名第4位,排在山东理工大学之上。
此外,山东科技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还被评为了C-类学科专业,为山东科技大学王牌专业之一,实力雄厚,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名列前茅!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软科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中,共有106所大学上榜。其中,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66名,仅排在西华大学和广西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省份 |
---|---|---|---|---|
6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上海海事大学 | B+ | 上海 |
62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新疆大学 | B+ | 新疆 |
63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兰州理工大学 | B+ | 甘肃 |
6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西华大学 | B | 四川 |
65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广西大学 | B | 广西 |
66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山东 |
67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B | 河南 |
68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 | 安徽 |
68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浙江理工大学 | B | 浙江 |
7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江苏科技大学 | B | 江苏 |
7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华中农业大学 | B | 湖北 |
在山东省,共有8所高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跻身软科专业排名榜单,山东科技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位列山东省内第4名,超越了山东理工大学。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山东大学 | B+ | 济南 | 25 |
2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B+ | 青岛 | 29 |
3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青岛 | 51 |
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青岛 | 66 |
5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山东理工大学 | B | 淄博 | 84 |
6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青岛大学 | B | 青岛 | 85 |
7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山东建筑大学 | B | 济南 | 90 |
8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烟台大学 | B | 烟台 | 101 |
在最新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山东科技大学共有76个专业上榜。其中,山东科技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
产品设计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工程管理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通信工程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土木工程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生物工程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应用化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应用物理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山东科技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类别为哲学类,隶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2024年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全国共招生65人,学费为6325元/年。
本专业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动力工程”专业领域硕士授权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电厂热能动力及其自动化、制冷与空调技术、新能源与新发电技术、工业热能等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已成为山东省能源动力、电力、制冷空调、环保及建筑等行业领域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本专业注重学科交叉,具有优良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倡导“厚基础、强能力、重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创新和专业特色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精深、德才兼备、工作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具备较为全面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生产管理等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和能量转换及其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掌握热科学、机械制造、电子与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发电集团、电力公司、电力设计研究院、制冷空调公司、新能源技术公司、环保管理部门和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高科技行业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与经济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