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研究型)被校友会评为A等级,全国排名第12位,实力仅次于重庆大学;在安徽省内排名第1位,排在安徽建筑大学之上。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校友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建筑学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共有119所大学上榜。其中,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位列全国第12名,仅排在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省份 |
---|---|---|---|---|
6 | 建筑学 | 深圳大学 | A+(6★) | 广东 |
6 | 建筑学 | 山东建筑大学 | A+(6★) | 山东 |
9 | 建筑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6★) | 黑龙江 |
9 | 建筑学 | 浙江大学 | A+(6★) | 浙江 |
9 | 建筑学 | 重庆大学 | A+(6★) | 重庆 |
12 | 建筑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安徽 |
12 | 建筑学 | 中央美术学院 | A(5★) | 北京 |
12 | 建筑学 | 武汉大学 | A(5★) | 湖北 |
12 | 建筑学 | 湖南大学 | A(5★) | 湖南 |
12 | 建筑学 | 吉林建筑大学 | A(5★) | 吉林 |
12 | 建筑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A(5★) | 辽宁 |
在安徽省,共有3所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跻身校友会专业排名(研究型)榜单,合肥工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位列安徽省内第1名,超越了安徽建筑大学。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建筑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合肥市 | 12 |
2 | 建筑学 | 安徽建筑大学 | B++(4★) | 合肥市 | 52 |
3 | 建筑学 | 安徽理工大学 | B+(3★) | 淮南市 | 95 |
在最新的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合肥工业大学共有72个专业上榜。其中,合肥工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获得了A级评价,档次为中国一流专业,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
制药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金属材料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水利水电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建筑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自动化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思想政治教育 | 合肥工业大学 | A(5★)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A(4★)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A(4★) |
合肥工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类别为建筑类,隶属于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24年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在全国共招生90人,学费为6050元/年。
建筑学专业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及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学科,以其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结合的双重特性而区别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建筑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学制5年,是全国较早设立建筑学专业的院系之一。1986年开始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研究生,该硕士学科点2001年获批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0年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同年,建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建筑学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于1996年首次通过全国专业教育评估,并于2008年和2015年在评估中取得本硕双“优秀”等级。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突出的设计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的建筑设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本学科领域的专业领军者。就业方向从事大中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居住区与城市街区规划设计及房地产开发设计等工作;也可在建筑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创作与技术管理工作。学制五年,毕业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报考本专业的考生,要求具有较好的美术基础。专业特色系统化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重视培养建筑师所应具备的分析问题与创造性地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艺术与技术综合素养的综合培养:重视科学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艺术素质的培养,促进高品质建筑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水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体系以设计系列课程为核心,建立设计、理论、技术、表达、修养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框架,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元知识结构。面向“四新”建设要求的培养:着力培养建筑产业化、数字信息化、可持续建筑、适老型建筑、城市更新改造等方面的专业设计研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