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被软科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71位,实力仅次于大连海事大学;在江苏省内排名第8位,排在苏州科技大学之上。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软科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排名中,共有161所大学上榜。其中,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位列全国第71名,仅排在广东工业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省份 |
---|---|---|---|---|
66 | 社会工作 | 山东理工大学 | B+ | 山东 |
67 | 社会工作 | 天津理工大学 | B+ | 天津 |
68 | 社会工作 | 广西师范大学 | B+ | 广西 |
68 | 社会工作 | 广东工业大学 | B+ | 广东 |
68 | 社会工作 | 大连海事大学 | B+ | 辽宁 |
71 | 社会工作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江苏 |
72 | 社会工作 | 武汉科技大学 | B+ | 湖北 |
73 | 社会工作 | 四川农业大学 | B+ | 四川 |
73 | 社会工作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B+ | 北京 |
75 | 社会工作 | 东北石油大学 | B+ | 黑龙江 |
75 | 社会工作 | 上海师范大学 | B+ | 上海 |
在江苏省,共有12所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跻身软科专业排名榜单,江苏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位列江苏省内第8名,超越了苏州科技大学。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社会工作 | 南京大学 | A+ | 南京 | 4 |
2 | 社会工作 | 南京邮电大学 | A | 南京 | 21 |
3 | 社会工作 | 南京理工大学 | A | 南京 | 25 |
4 | 社会工作 | 苏州大学 | A | 苏州 | 29 |
5 | 社会工作 | 江南大学 | B+ | 无锡 | 41 |
6 | 社会工作 | 南京财经大学 | B+ | 南京 | 64 |
7 | 社会工作 | 常州大学 | B+ | 常州 | 65 |
8 | 社会工作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徐州 | 71 |
9 | 社会工作 | 苏州科技大学 | B+ | 苏州 | 77 |
10 | 社会工作 | 南京林业大学 | B+ | 南京 | 79 |
11 | 社会工作 | 南京晓庄学院 | B+ | 南京 | 93 |
12 | 社会工作 | 南京工程学院 | B | 南京 | 129 |
在最新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江苏师范大学共有70个专业上榜。其中,江苏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音乐学、环境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科学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专业评级 |
---|---|---|
体育教育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历史学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物理学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音乐学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环境设计 | 江苏师范大学 | A |
社会工作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地理信息科学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思想政治教育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英语 | 江苏师范大学 | A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江苏师范大学 | B |
江苏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类别为经济学类,隶属于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2024年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全国共招生50人,学费为5200元/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依靠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众多一级学科力量,以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为依托,以校文科专业创新实验区为载体,以为社会组织培养社工项目经理为特色,培养能在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从事项目管理、组织管理、策划创意、市场调查、评估执行等工作的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师资条件:拥有专业教师15名,其中60%拥有博士学位或者海外研修经历;另有近30名国内知名社会组织与社工机构领导人担任实践与校外指导教师。培养特色:是江苏省两家国家级社工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之一,形成了宽基础、强专业、重实践、育人文的培养特色;社工实务能力、社工项目管理能力、社会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在长三角地区享有盛誉。依靠全国独有“公益创投实验室培育项目+社工机构购买项目+基地孵化器孵化组织”实践培养链条,学生在校内的实践项目可直接转化为就业创业项目,实现学生就业创业的无缝对接。学校毕业生在苏州、无锡、杭州、昆山等地创办的乐仁、乐助社工机构已经发展成为江苏省最大的社工机构。毕业去向:约35%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公务员及其他政府机构工作,约40%的毕业生进入社工机构、社会组织、公益性事业工作单位工作,其余毕业生面向国内外知名企业与咨询机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