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山东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研究型)被校友会评为A+等级,全国排名第7位,实力仅次于东北大学;在山东省内排名第1位,排在山东财经大学之上。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校友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山东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共有37所大学上榜。其中,山东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位列全国第7名,仅排在东北大学和中南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省份 |
---|---|---|---|---|
3 | 人工智能 | 华中科技大学 | A++(5★) | 湖北 |
3 | 人工智能 | 东南大学 | A++(5★) | 江苏 |
3 | 人工智能 | 电子科技大学 | A++(5★) | 四川 |
7 | 人工智能 | 中南大学 | A+(4★) | 湖南 |
7 | 人工智能 | 东北大学 | A+(4★) | 辽宁 |
7 | 人工智能 | 山东大学 | A+(4★) | 山东 |
7 | 人工智能 | 复旦大学 | A+(4★) | 上海 |
7 | 人工智能 | 上海交通大学 | A+(4★) | 上海 |
7 | 人工智能 | 四川大学 | A+(4★) | 四川 |
7 | 人工智能 | 浙江大学 | A+(4★) | 浙江 |
14 | 人工智能 | 天津大学 | A(3★) | 天津 |
在山东省,共有2所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跻身校友会专业排名(研究型)榜单,山东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位列山东省内第1名,超越了山东财经大学。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人工智能 | 山东大学 | A+(4★) | 济南市 | 7 |
2 | 人工智能 | 山东财经大学 | A(3★) | 济南市 | 15 |
在最新的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山东大学共有131个专业上榜。其中,山东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获得了A+级评价,档次为中国高水平专业,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世界史、数字媒体技术、汉语国际教育、朝鲜语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山东大学 | A(4★)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山东大学 | A+(4★) |
临床药学 | 山东大学 | B++(4★) |
世界史 | 山东大学 | B++(4★) |
数字媒体技术 | 山东大学 | A(4★) |
人工智能 | 山东大学 | A+(4★) |
汉语国际教育 | 山东大学 | A+(4★) |
朝鲜语 | 山东大学 | B++(4★) |
产品设计 | 山东大学 | A(4★)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山东大学 | B++(4★) |
俄语 | 山东大学 | A(4★) |
山东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类别为电子信息类,隶属于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岛校区)。2024年山东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在全国共招生80人,学费为6600元/年。
一、专业介绍人工智能专业是教育部于2019年批准设置的首批35个人工智能专业之一,采用科教融合、产学协同、国际合作的创新育人模式,基于山东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设置多学科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融会贯通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够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高新技术企业、大型企事业单位、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薪资水平位居全国IT行业前列,实现高质量就业。专业标准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二、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相关知识,系统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模型、原理与方法,设计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能从事相关应用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素养,对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前沿技术有深刻理解,并具有相关方向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未来能够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并有潜力成长为国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或企业家。三、毕业要求1.知识要求(1)数学基础、计算机专业基础(2)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3)程序设计与人工智能工程实践基础知识(4)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5)人工智能重要行业应用与产业需求知识2.能力要求(1)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模型、原理与方法,解决特定的工程技术问题并进行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2)创新能力:能够针对现有方法和系统存在的问题,设计相应改进方法;能够将人工智能基本方法应用于新的领域;能够将技术与产业需求结合,实现产业创新。(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各分支领域的技术与方法,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复杂系统。(4)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人工智能核心基础问题和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并改进方法。(5)使用现代工具能力:熟悉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工具,并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工具。(6)沟通能力:能够就人工智能领域专业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等。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7)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3.素质要求(1)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及技术成熟度,评价应用系统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对由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充分的认识。(2)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4)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5)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的能力。四、核心课程设置计算导论与程序设计、离散数学、人工智能导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自主智能系统与机器人、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计算机图形学、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与类脑计算、人工智能应用实践、机器人工程实践。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计算导论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自主智能系统与机器人、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计算机图形学、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专业课程实验;人工智能应用实践、机器人工程实践等两门综合性设计;认知实习、程序设计思维与实践、新兴网络技术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六、学分与学时总学分:162.5学分总学时:2752学时+35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