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吉林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型)被校友会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27位,实力仅次于长江大学;在吉林省内排名第2位,排在吉林农业大学之上。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校友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吉林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在2024年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共有53所大学上榜。其中,吉林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27名,仅排在长江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省份 |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北工业大学 | B+(3★) | 天津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北工程大学 | B+(3★) | 河北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南农业大学 | B+(3★) | 河南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东北农业大学 | B+(3★) | 黑龙江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长江大学 | B+(3★) | 湖北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吉林大学 | B+(3★) | 吉林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东南大学 | B+(3★) | 江苏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京林业大学 | B+(3★) | 江苏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江苏海洋大学 | B+(3★) | 江苏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B+(3★) | 内蒙古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山东大学 | B+(3★) | 山东 |
在吉林省,共有3所高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跻身校友会专业排名(研究型)榜单,吉林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位列吉林省内第2名,超越了吉林农业大学。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东北电力大学 | B++(4★) | 吉林市 | 15 |
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吉林大学 | B+(3★) | 长春市 | 27 |
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吉林农业大学 | B+(3★) | 长春市 | 23 |
在最新的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吉林大学共有146个专业上榜。其中,吉林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档次为中国区域一流专业,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临床药学、西班牙语、水产养殖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吉林大学 | B+(3★) |
舞蹈编导 | 吉林大学 | B+(3★)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吉林大学 | A(3★) |
临床药学 | 吉林大学 | B+(3★) |
西班牙语 | 吉林大学 | B+(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吉林大学 | B+(3★) |
水产养殖学 | 吉林大学 | B+(3★)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吉林大学 | B+(3★) |
土地资源管理 | 吉林大学 | B+(3★) |
金属材料工程 | 吉林大学 | B+(3★)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吉林大学 | B+(3★) |
吉林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类别为能源动力类,隶属于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2024年吉林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全国共招生20人,学费为6210元/年。
专业代码:080503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理论部分:在基础教育系列中重点强调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大学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社会科学课群。在专业教育系列中重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础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相近专业。
核物理 核工程与核技术 核反应堆工程专业 风能与动力工程 南昌大学几所高校开设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光伏材料专业。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2.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3.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4.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