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和世界排名分别是多少呢?
大学的发展是动态的,不同的年份榜单排名不同,那么兰州大学最新软科排名第几呢?新高考网带你一起来看看软科(ARWU)提供的历年在国内国际排名数据情况。
一、兰州大学最新软科排名(国内+世界)
1、按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兰州大学2025年全国排名第39位;
2、按照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兰州大学2024年世界排名第201-300位。
软科点评:百年名校底蕴深厚,萃育英才实力一流。
附:兰州大学历年软科排名变化一览表
年份 | 国内排名 | 世界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
2025 | 39 | - | 兰州大学 | 甘肃 兰州市 | 综合 | |
2024 | 38 | 201-300 | 兰州大学 | 甘肃 兰州市 | 综合 | |
2023 | 40 | 201-300 | 兰州大学 | 甘肃 兰州市 | 综合 | |
2022 | 38 | 301-400 | 兰州大学 | 甘肃 兰州市 | 综合 | |
2021 | 39 | 301-400 | 兰州大学 | 甘肃 兰州市 | 综合 | |
注:“世界排名”全称为“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
有些同学可能认为兰州大学软科排名不高,为什么这么低;也有些同学认为排名太高了,备受吐槽!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很难得到全部人的认可,我们在志愿填报择校时还是要多方了解,理性选择!
软科排名简介: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前身是“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自2015年首次发布以来,以专业、客观、透明的优势赢得了高等教育领域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已经成为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和权威参考价值的中国大学排名领先品牌。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ShanghaiRanking's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于2003年首次发布,每年排名的全球大学超过2500所,发布最为领先的前1000所大学。
二、兰州大学办学层次
是否是985 | 是 | 是否是211 | 是 |
是否是双一流 | 是 | 主管单位 | 教育部 |
创建时间 | 1909年 | 博士点数量 | 27 |
硕士点数量 | 47 | 学校类型 | 公办 |
所在城市 | 甘肃 兰州市 | 办学层次 | 985、211、双一流、101计划、研究生院(部)、保研、国重点、省部共建 |
三、兰州大学简介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截止目前,现有本科生20686人,硕士研究生15081人,博士研究生5326人。有99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5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8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6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自然科学类重点研究基地216个,其中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2个、参与共建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级重大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联合研究院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中央有关部门智库培育平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4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