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开设未来技术学院的大学有12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

2021年起,教育部在12所高校布局建设了首批未来技术学院,超常规、有组织培养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支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 教育部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聚焦的领域 | |||
|---|---|---|---|
| 序号 | 高校名称 | 学院名称 | 重点领域 |
| 1 | 北京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生命健康、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医学、人工智能 |
| 2 | 清华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智能科技、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国家安全(依托行健书院) |
| 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未来空天技术学院 | 空天科技、新概念飞行器、智能感知工程(本博贯通8年制) |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命健康(院士特色班:永坦班、小卫星班) |
| 5 | 上海交通大学 | 溥渊未来技术学院 | 可持续能源、健康科学与技术(与宁德时代共建研发基地) |
| 6 | 华中科技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先进智能制造、生物医学成像、光电子芯片与系统、人工智能 |
| 7 | 西安交通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医工交叉(计算物理医学) |
| 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量子信息科学、基础物理(依托国家实验室) |
| 9 | 东南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未来机器人、芯片设计、智能感知(“3+1+X”本硕博贯通) |
| 10 | 天津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储能科学与工程、脑机接口与人机共融、柔性电子3+1+N本研贯通培养机制 |
| 11 | 华南理工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布局智能感知、大数据、Al+融合技术三大研究方向 |
| 12 | 东北大学 | 未来技术学院 |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 |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要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四年来,各学院与5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家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凝练形成了30余个未来技术方向,探索了“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多要素重塑、多出口分流”的未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医学两大前沿交叉学科进行学科建设,以未来生命健康及疾病防治技术为主要方向,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大数据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依托产学研创新项目、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联手转化研究基地和高科技企业等综合资源,探索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学科交叉型”领军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北大未来技术学院中长期规划建立完整的本科/研究生/专业博士及本博连读“3+5”培养课程及培养方案,组织一支100名左右教师队伍,每年招收培养 50 名本科生、100 名研究生和 50 名专业博士研究生。
2、清华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依托行健书院,开展理论与应用力学(含工程衔接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聚焦智能科技、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重创新”领军人才。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含理-工衔接双学位的工程专业方向),不仅是学习力学,更重视力学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更重视学科交叉和面向关键领域的工程应用,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综合性学科优势,培养国家发展所需的栋梁。通过双学士学位的培养方案,有效促进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交叉创新,开展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工程衔接方向包含:航空航天类、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等。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聚焦空天技术,依据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发展需要,按照“厚基础、重交叉、深浸养、强协同”的理念,建设能够引领未来重大革命性、颠覆性科学研究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领军领导人才的“国家队”学院,培养一批具有想象力、洞察力、执行力、领导力等核心素质的未来空天系统大师,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北航范式”。
本科招生专业实行8年制本博贯通培养;实行突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的多学科交叉、空天信融合超常规培养,本科毕业专业依据培养方案达成度确定,范围包括:智能飞行器技术、智能感知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飞行器设计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
4、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致力于在学校传统强势专业、新增工科专业的基础上,融入工程教育新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追求教育教学新质量,深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推进实施产学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搭建跨学院、多学科、开放办学的教育培养新平台。重点建设突出未来技术特点、学科基础雄厚且与学校发展规划一致性强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生命健康3个技术方向。
5、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
聚焦能源环境、健康医疗两大领域,瞄准前沿科学,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学院实行以学生为中心、卓越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包括:本科学业导师制,全方位关爱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构建跨学科背景;创新性评价体系,德智体全面发展;深度产学研融合,锤炼前沿创新能力;多模式国际合作,塑造全球领导力。学院与上海交大理工生医管等传统优势学科紧密合作,以人工智能赋能、大跨度交叉为特色,与国内外科技领军企业共同建设未来电池、未来光伏、极限智造、智能网联汽车、脑健康、运动健康、人体数字孪生等交叉研究中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融合转化。
6、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立足“四个面向”,选择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X(混合增强智能)、医工交叉(基于声、光、电、磁、核等物理要素的医工交叉技术与器具、设备研发)三个主攻方向。探索构建具有多样性、前沿性、模块化特征的、多元驱动式贯通制一体化的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组建校企合作“双师型”导师队伍,构建前沿性、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驱动的自主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提升中外交流水平,探索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新机制,构建教研一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范式。未来技术学院整合地、校、企多方资源,培养造就未来领军、总师、大师型人才,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新高地。
7、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东南大学 2021年5月17日入选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入选高校。2023年10月23日,未来技术学院作为学校独立二级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技术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东南大学众多双一流工科学科前沿研究的优势,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目前,学院建有“未来机器人”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3201TK),该专业是由东南大学2023年申报获批,属于教育部2023年成立的“交叉工程专业类” 首个专业。该专业是以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强势学科为支撑,融合信息、电子、计算机、材料、生医、医学影像等方向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养引领机器人技术发展、能解决机器人领域未来5-10年后出现的具有原创性、交叉性和颠覆性的技术问题的领军人才。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聚焦以量子计算、量子通讯、量子精密测量等为代表的量子科技,围绕量子科技发展等方向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体系化、高层次量子科技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发展的顶尖人才。
9、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围绕未来科技产业的核心“大工程大健康”战略方向,凝练先进智能制造、生物医学成像、光电子芯片与系统、人工智能等四个未来交叉学科技术方向,着力培养具有大工程观、能在相关前沿交叉领域运用工程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驱动科学研究、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人才。
10、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天津大学作为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以“共建、共享、开放、融合、共赢”为理念,以新工科多学科交叉平台为支撑,以产教深度融合为驱动,聚焦“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储能科学与工程”、“脑机接口与人机共融”和“柔性电子”等国家重大战略与人类发展需求,打造未来学科发展孵化器与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培养具有前瞻性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尊重学生志趣,给予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多元化成长路径,学生实现完全自主的专业选择和课程选择。
十余年工程改革经验,学院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面卓有成效,二年级以上学生参与竞赛率超过80%,在校期间半数以上学生获得高水平国际、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学生深造率常年保持全校第一位。
实施“3+1+N”本研贯通培养机制。打破本研学制壁垒,在全系统概念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建立跨学科思维和系统思维,通过本研贯通、本研互代等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实施导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
11、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成立于2021年,是教育部发文公示的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家。学院坚持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师资引育,追求学术创新,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个本科专业,并于2024年9月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相关专业已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跨学科交叉领域。主要布局智能感知、大数据、AI+融合技术三大研究方向,建设人体感知及智慧健康、跨媒体感知和混合智能、大数据与数字孪生、数字普惠金融等4个未来技术研究中心。
12、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东北大学在工业智能和新工科建设方面,通过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等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交叉融合,发挥111学科引智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方面的优势,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工业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
学院聚焦未来工业智能领域,围绕基础理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通过改革创新形成高质量工业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工业智能技术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进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关推荐:
2025情人节:女生多的大学有哪些?盘点“美女如云”的高校名单
广东省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0-2023历年历史+物理人数)
安徽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0-2023历年历史+物理人数)
湖北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0-2023历年历史+物理人数)